據估計,物聯網(IoT,Internet of Things)在醫藥生技產業的應用在下個十年間將達到一千億美金以上的規模,舉目所及從雲端病例、電子藥櫃、生物感測器、穿戴裝置、智慧型電器和移動式檢驗儀器、奈米晶片、到智慧醫材庫存管理,只要有聯網或收發資訊的功能就足以成為智慧健康物聯網中的一環。
而在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永續發展價值導向((value-based sustainable delivery)漸漸取代銷售導向的同時,結合醫藥生技產業與數據新興產業的health-tech app也找到更貼近使用者的著力點,血糖機結合個人血液數據庫和生活習慣數據分析,抗組織胺有季節性過敏提醒,穿戴式裝置有使用者健康資訊,進行臨床試驗可以用app輔助追蹤監測和提升收案品質,服藥提醒鬧鐘加上雲端健康諮詢和相鄰醫療院所推薦,這些都是1+1>2的跨領域應用。
消費者與生產者各取所需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結合健康和科技的程式上架,平均壽命延長和醫療投資增加的不成比例不但沒有減少供給與需求的規模,成指數型增加的新程式也良莠不齊而隱藏著各式各樣的健康未爆彈,誇大不實或宣稱醫療效果(多少因為遊走醫療與非醫療間的灰色地帶和相關法規不全或模擬兩可),對健康影響較大的(比如血壓數據不準確)儼然幫上了倒忙,影響較小或無實質用處的(比如用手機螢幕的光能改善粉刺面皰狀況)也沒有因為罰款下架而有減少的趨勢。因此雖然絕大多數新興健康程式都帶來一番省時省力的助益,在不絕於眼的趕搭雲端數據的風潮裡,使用者還是要用雪亮的眼睛,低頭前三思而後滑(手機)。
我們可以想像在不久的未來,物聯網在醫療生技產業的應用會更臻成熟。實體與虛體的界線將越來越模糊,一個人的健康數據電子化之後,存在的定義不再只介於形體有無,共享的概念也因為個資隱私和法律規範而出現各種程度的差異,相容性形容的除了血型還多了各式機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管再遠都彷彿觸手可及的同時,作為代表一個人的數據資料在少了情感影響下化為沒有溫度的數值與線條,人們會漸漸像蜘蛛那樣依賴與掌握每條絲的震動於手掌心,只需要確保蜘蛛絲不會失去聯繫的功能就能安然自處於室而「不出門也能參與天下事」。希望到了人類的一生可以同步復刻在雲端的時候,大部分人仍然記得沒有戴心跳帶時,用指尖也可以數數脈搏。
*作者台大藥學系畢,在外商藥廠的醫藥事務、行銷、業務三部門累積數年資歷後,於巴黎HEC Paris取得MBA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