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備受關注的公視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上週日播出完結篇,故事題材以隨機殺人案為背景,劇情所探討的議題十分多元,除了社會上一直爭論不休的死刑議題,還包括了精神疾病、家庭關係、創傷修復、媒體亂象等等。如果在看完這部劇之後你還意猶未盡,想更深入了解這些相關議題,不妨從以下幾本好書開始,一定會有很多收穫!
1. 《教出殺人犯》(いいい子に育てると犯罪者になります)岡本茂樹著
許多人可能認為那些犯下重罪的殺人犯們,一定是精神狀況出了問題,或是成長的家庭背景不正常,但身為臨床教育學專家的作者岡本茂樹,卻在書中舉出了一些殺人犯案例,他們來自衣食無缺、沒有家暴虐待的家庭,甚至在成長的過程裡是人人眼中的「好孩子」,最後卻犯下了殺人重罪。
作者提出了一個非常奇特的觀點,他認為「好孩子」本身就是一種病,因為大人往往獎勵乖巧、聽話、開朗、合群的孩子,使他們下意識地認為這些就是被愛的條件,進而習慣壓抑或排斥自己的情緒及欲望,只為了假裝乖巧,幸運的人可以找到紓解壓力的方法,而那些不幸的人,卻在長期童年情感的忽視及壓抑下產生偏差行為,甚至最後因情緒失控而犯罪。
《教出殺人犯》這本書是由作者岡本茂樹,在監獄長期接觸各式受刑人的真實經驗所構成,書中嘗試回答了許多人對罪犯的困惑,也提出很多深刻觀察。為什麼平常看來笑容開朗的「好孩子」會犯罪?為什麼在正常家庭「關愛下成長」的孩子也會誤入歧途?為何聽到少年承諾「我絕對不會再犯」,反而應該要擔心?
書末,作者更是提點了父母許多帶小孩應該注意的重點,希望家長都學會多重視孩子的心理、社會大眾能更關注這個議題,盡量避免以後又在無意間「教出殺人犯」……
2. 《你瘋了:不正常很正常,「正常人」哪裡出問題?》(Irre! - Wir behandeln die Falschen: Unser Problem sind die Normalen)曼弗列.呂茲著
你曾經認為自己「不正常」嗎?到底該如何定義什麼才是「正常」?希特勒明明腦袋「正常」,為何大家卻都說他根本瘋了?人類總是喜歡將一切事物分類歸檔,對與錯、善與惡、健康與生病,然而世界極其複雜,老是用這些粗暴的二分法,常常會出錯。
身兼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師及神學家的作者曼弗列.呂茲,每天面對各種千奇百怪的精神病例,這讓他開始重新思考何謂「正常」,並透過觀察及剖析社會現象,用幽默的語調帶領讀者發覺並擁抱自身的「不正常」,進而能夠以更寬闊與理解的態度看待每一個與自己不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