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伯芬觀點:高教階級固化的危機

2019-06-12 05:50

? 人氣

臺灣的高等教育如同法網一樣,也陷入階級固化的困境。遊戲規則看似人人平等,但是入場取得專業學習時間長、投資人力成本高,但是取得學位之後找不到合適工作,即使勉強有個兼任或專案工作,最終也不見得能夠回本。106學年度臺灣的大學兼任教師人數已達42,579人,已占學校總教師數近五成,也就是有一半的大學老師是兼任,只能靠一小時735元的鐘點費維生,換算成專任教學時數10學分,他們每個月收入僅有29,400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70927-出席者手持五株種子盆栽,針對專任助理教授、專案教師、博士後、兼任教師、研究助理五種最需要照料的群體,提出五項具體訴求,要求政府把缺做足、合理化教研工作量、保障勞動權益。(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提供)
高教工會提出五項訴求,要求政府把缺做足、合理化教研工作量、保障勞動權益。(資料照,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提供)

教育部於95年訂定「教育部補助人文社會科學相關領域專案計畫教學人員作業原則」,容許各公私立大學校院以專案計畫晉用編制外教學人員,不但帶頭推動專案教師制度,惡化教師的勞動條件,且至今遲遲無法合理控管招生員額以回應高教人才過剩問題,是整個高等教育環境惡化的根源。恐性循環的結果是全臺博士班招不到人,有潛力的年輕人不願意再投入學術工作,形成臺灣的學術斷層。

科技部自108年度起每月補助300名博士生4萬獎學金,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最終的就業市場才是決定投入學術職涯的因素;另外,積極推動中的哥倫布計畫及愛因斯坦培植計畫,限定年齡為38或35歲以下、已取得專任或專案資格的研究人員,無疑是對已進入學術界的少數年輕學者錦上添花,忽略了大多數被排除於學術圈之外的優秀人才。

勞動市場的競爭原本天經地義,但是年輕世代的學者在就業市場上卻面對先進場的資深世代教育以及研究資源壟斷的困境。當前臺灣高教普遍流行的專案教師制度,給予年輕學者更多教學任務,以減輕資深學者的教學負擔,不穩定的職涯,讓已屆而立之年的年輕世代面臨剝削與不公平待遇,甚至難以成家立業;國家研究資源過度集中,造就少數學閥壟斷研究資源,創造學術生產線來壓榨博士後的勞動力,也將研究壓力轉移到年輕助理承擔,一而再地引爆令臺灣社會難堪的國際學術醜聞。

ATP原本想要透過豐厚的獎金來吸引年輕好手投入網壇,但是在缺乏基本勞動保障下,反而阻礙了更多具潛力新秀進入的意願。如同已經取得種子資格的網球選手一樣,,臺灣的高等教育已形成先佔階級壟斷資源的結構,讓有潛力的年輕學術世代難以實踐職涯的承諾。

當未來網壇不再有費德勒、納達爾以及喬科維奇,還有多少人會買票進場看球?當未來臺灣社會不再有人想要深造,國家還有多少競爭力?

*作者為輔仁大學社會系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