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9月,日本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兩國邦交正常化,中華民國大使館紛紛關閉,居住於日本的華僑陷入「三難」處境:要改成有邦交的中國國籍?沒有邦交的中華民國?還是乾脆歸化成日本籍?……
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陳天璽,就在外交情勢轉變下,過了半輩子沒有國籍的人生。
接受《風傳媒》專訪,陳天璽穿著一襲少見的亮橘色洋裝,襯托出深邃大眼和健康膚色,流利中文又略帶點日本腔調,一時還真難以猜出國籍。陳天璽對此也習以為常,笑著列出曾被誤認為「菲律賓人、緬甸人、西藏人……什麼都有。」在她身上,任何國籍都像不合身的衣服,怎麼套都不對勁。
「每一次政權更迭,都讓某些人喪失國籍」
陳天璽的父母歷經國共內戰逃至台灣,因為求學、工作輾轉移居日本,但1972年中日建交,華僑被迫對國籍做出選擇,陳家人無法認同共產黨統治下的「新中國」,又不願拋棄炎黃血脈歸化日本,就這樣,一家8口成為「無國籍人士」。根據中華民國戶政司職員,當年因外交因素喪失國籍者,足足有2萬人。
致力研究無國籍議題的陳天璽又舉例,1989年蘇聯(USSR)瓦解,從龐大聯邦碎成數十個小國,瞬間讓500萬人的身分作廢。她感慨到,「每一次政權更迭,都會讓某些人喪失國籍。」在最新著作《無國籍:我,和那些被國家遺忘的人們》中,陳天璽自剖無國籍的成長經歷,也述說許多無國籍者的辛酸故事。
進不了台灣、回不去日本 無國籍的障礙
根據1954年聯合國《關於無國籍者地位的公約》(Convention relating to the Status of Stateless Persons) ,無國籍者就是沒有任何一國承認他為國民的人,而聯合國難民署統計(UNHCR),現今全球至少有1千萬名無國籍者,由於不具備任何一國的公民身分,醫療、教育乃至最基本的人權都毫無保障,即使同樣工作、繳稅,也常因法律限制造成生活許多困擾。
在橫濱中華街出生、長大的陳天璽,小時就讀華僑學校,一直認同自己為中國人、華人,雖然無國籍身分偶爾讓她感到與他人不同,但並未產生太大困擾。直到21歲那年,她跟隨父母「回台灣」時被攔在關外。原來,陳天璽沒有台灣戶籍,儘管拿著中華民國政府為方便海外華僑而發予的護照,台灣法律仍將她視為外國人,沒有簽證就無法入境。慌亂的她只好先行返回日本,但意外的是,她也被擋在日本關外。
「那瞬間,好像有4面牆唰地落在我周圍,我無處可去。」──陳天璽
陳天璽說,她雖擁有日本「永住資格」(類似美國綠卡),但每次出國都要事先申請「再入國許可」,當天她的再入國許可剛好過期,於是只得卡在機場。雖然移民官稍加變通、當場補發讓她得以入境,但這股被祖國推開、又被生長的土地拒絕的委屈情緒,讓她第一次意識到「沒有國籍」對一個人的影響居然如此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