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來的教改中心思想是「免試」與「多元」,這篇文章以屏東區的超額比序辦法為例,簡要說明目前升高中的辦法是怎麼樣在自欺欺人,實際上,我們既沒有免試,也沒有多元,20年來我們的教改幾乎都是在浪費時間。
20年前,國中升高中的辦法是聯考,考國文、英文、數學、自然、以及社會,只考一次,每一科總分不同,五科分數相加即為總分,學生考完試之後填志願,繳交志願卡,等電腦排出結果後,就決定了誰要去讀哪間高中。這樣的做法有它的缺點,就是大家很熟悉的「一試定終生「與「填鴨式教育「,於是我們開始了教改。20年過去了,現在我們來看看升學系統被改成什麼樣子。
20年來的教改中心思想是「免試」與「多元」,實際辦法各地區大同小異,這裡以屏東區為例,我們先來看看所謂「免試「指的是什麼,請參考下圖:
意思是說,對一所高中來說,如果報名人數不超過招生人數,則國中所有學科術科能力評比皆沒有意義,因為全部學生都會被錄取,這就是所謂的「免試」。另一方面,如果報名人數超過招生人數,就叫做「超額」,這時候怎麼決定誰能讀屏中,誰不能讀屏中?針對這個問題,教育部設計出所謂「超額比序」的制度,在屏東區它是這樣做的:
這張表的意思是,當要進行超額比序的時候,會先比總積分,總積分高的先錄取,總積分比完如果還是超額,就再比畢業資格,有畢業資格的人先錄取,以此類推。現在來看看屏東的超額比序項目積分對照表:
可以看到,總分是79分,其中會考的部分佔25分,會考就是20年前聯考的縮影,一樣考國文、英文、數學、自然、社會。與20年前不同的是,它現在只佔25分。為什麼只有25分?因為制度設計的目標是讓考試的壓力降低,讓其它「多元」部分的比例高一些,以期待提升學生的「多元」能力。但事實上我們可以肯定的說,考試的壓力並沒有降低,學生的多元能力也並沒有提升。原因並不難理解,我們就對這積分對照表的每一點造成的現象一一說明即可。
第一點的畢業資格,分數是這麼算的:
很簡單,只要有畢業證書就得2分,否則就是0分。也因為實在太簡單了,幾乎沒有人得不到它,所以實際上在這個項目大部人都是滿分。
志願序有點複雜,我們稍候再提。
第三點的均衡學習,分數的算法是:
注意如果在體育、藝術人文、綜合活動這三個領域,五個學期成績都及格,就得到9分。國中的及格分數是60分,說真的並不是很高,不難拿到,而且這些領域相關的課,很多是沒有考試的,是由授課教師直接給分數,實際上幾乎沒有教師會將學生評定為不及格,因為這樣做損人不利己,所以這個項目大部分人也都會是滿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