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風傳媒專訪》聯合國難民署新聞官葛若鄰:台灣的創意能為國際社會做出很大貢獻

2016-10-26 16:47

? 人氣

《三點半後不收屍》的作者葛若鄰。(王穎芝攝)

《三點半後不收屍》的作者葛若鄰。(王穎芝攝)

聯合國難民署新聞官的葛若鄰24日接受風傳媒專訪,這位前BBC駐台記者與台灣有著很深的緣份。她說,台灣人在抗議示威活動展現的創意,讓她印象非常深刻,「抗議民眾不只有標語、有造型還有各種不同的行動劇。」她認為,台灣雖然不是聯合國的一員,但她台灣擁有受過良好教育且技術精良的國民,加上源源不絕的創意,必定能在人道救援領域做出極大貢獻。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葛若鄰走訪世界各地,了解到個人力量雖然微薄,也能對世界做出極大貢獻。(圖/Caroline Gluck)
葛若鄰走訪世界各地,了解到個人力量雖然微薄,也能對世界做出極大貢獻。(圖/Caroline Gluck

葛若鄰說,台灣距離敘利亞、中東地區較遠,難民危機對台灣的影響並沒有這麼直接,台灣也不像中國一樣是聯合國的正式成員,即使想要幫助難民可能會有力不從心的感覺,「過去我也曾認為自己單槍匹馬,真的可以改變什麼嗎?」但在到訪過世界各地,她的觀念漸漸不同,「我在世界各地認識各種會令你讚歎的人、事、物,他們願意犧牲奉獻,挺身而出,例如敘利亞的白盔隊就是很好的例子。」她強調,即使是一個人也可以為世界盡一份力,透過臉書、推特,進而影響身邊的人,最後整個世界就會被改變。

【延伸閱讀】全世界最危險的工作》砲火廢墟搶救生命 敘利亞「白盔隊」獲提名諾貝爾和平獎

【延伸閱讀】諾貝爾和平獎提名》敘利亞內戰煉獄裡的無私天使 Netflix以紀錄片向「白盔隊」致敬

葛若鄰現為聯合國聯合國難民署新聞官。(圖/Caroline Gluck)
葛若鄰現為聯合國難民署新聞官。(圖/Caroline Gluck

無論是在2010年的海地震災或是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台灣都展現出強烈的人道關懷精神,出錢出力,來自台灣的慈善團體和救援隊也在第一時間進入災區協助。葛若鄰說,海地震災發生的第三天她就到當地提供救援協助,當時她注意到台灣的慈濟也在當地幫忙,並以發放現金的方式協助當地人民。起初其他的救援組織認為,發放現金可能是個具有爭議性的做法,並不贊同慈濟。但她卻從海地官員的口中得知,其實對民眾來說,發放現金可能是最直接且最有效率的協助,她也肯定慈濟在人道救援工作上的貢獻。

中國是否該採取更多人道救援行動?  葛若鄰不予置評

葛若鄰現為聯合國聯合國難民署新聞官。(圖/Caroline Gluck)
葛若鄰現為聯合國難民署新聞官。(圖/Caroline Gluck

由於台灣的外交處境,使得台灣無法加入聯合國的組織,進而對於全球作出貢獻,然而作為聯合國安理會成員的中國,對於國際的難民問題做的夠不夠多?對此,葛若鄰說,自己不適合回答這個問題,「但是中國有錢、有權又有影響力,無論在外交上,或是人道救援上,他們可以做的事情很多。」

台灣應走出國際 成為世界公民

葛若鄰在世界各地紀錄難民的生活。(圖/Caroline Gluck)
葛若鄰在世界各地紀錄難民的生活。(圖/Caroline Gluck

葛若鄰在新書《三點半後不收屍:人道救援工作者的全球行動紀事》中特別寫下給台灣讀者的書序。在台灣生活的四年,讓她對這塊土地多了一份深厚的情感。出生英國的她說,台灣和英國都是島,但並不是獨立於國際社會之外的「孤島」。她回想自己在世界各地經歷,雖然大家來自不同文化、說不同的語言,然而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還是緊緊的牽連著,在和愈來愈多人相處後,她漸漸發覺,其實來自不同國家、地區的人,並沒有這麼大的不同。台灣應該多敞開自己的雙臂,走入國際社會,多關心世界上發生的什麼事,而不是只將目光放在國內的事物上,「回饋自己的國家當然很重要,但同時也應該有更多的國際關懷,成為一個全球公民」。

活動訊息:

活動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036189699834801/

  

喜歡這篇文章嗎?

魏嘉瑀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