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界的魔鬼誘惑是,為求績效、升等、經費,而從事造假(fabrication,意謂無中生有)或變造(falsification,又稱竄改)研究成果。這是所謂的學術舞弊,積極舞弊者,等同於從事詐欺與背信行徑,惡意欺世盜名,詐騙取財。相對輕度舞弊者,是研究程序尚在進行中,為求達成計畫進度,對長官交代成果,就在對進行中的未完成結果「深具信心」的預期下,對中間結果「加工」,提前發表,讓研究團隊與研究機構,發光!發亮!
《Nature Cell Biology》影響係數18.699!
圖一就是在前述背景下,我在十月底接到的電子郵件。《臺大校訊》第1281期,頭條新聞是:「生命科學院生化科學研究所郭明良教授及臺大醫院副院長林明燦教授之研究團隊…刊登於國際權威科學期刊《自然細胞生物學》雜誌。」
影響係數18.699!這是一個驕傲、珍貴、錙銖必較至小數點第三位的偉大績效,遠高於臺大公衛學院在10月13召開記者會,宣讀的《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的5.929影響係數。《臺大校訊》以頭條刊出這個傲人績效,自屬當然爾!
但在11月10日之後,《臺大校訊第1281期》撤除該頭條報導,原因是「臺大研究團隊」向期刊單位要求撤除論文,背後原因是論文呈現的圖形被國際學術評論者質疑造假。臺大主任秘書林達德說,主要作者已提出辭職。又說明,該研究論文比較明顯的錯誤,有一張圖之前已被發表過,該論文又使用同一張圖,只做了小小的修改,學術界稱之為「重複發表的問題」,如果有註明出處,並獲得同意,還可以被接受,但此研究未註明出處亦未獲得同意,明顯有瑕疵,但是否構成造假,仍要由院級委員會調查後判定。
論文撤除事件導因於「PubPeer」網站的揭露,我在此補充二項媒體忽略的觀點,其一是對臺大正面的評論,其二是在論文被撤除後,仍出現對臺大負面的評論。
被質疑論文圖形造假的過程
被撤除論文的合著者共計八位,即所謂的「郭明良教授研究團隊」,第一位作者是已經辭職的博士後研究員,第七位是林明燦,第八位是郭明良。作品在去年六月審查,在今年七月被正式接受,然後在8月15日線上刊登。既然是「國際權威科學期刊」就會引來「好智者」或「好事者」睜大眼睛看,尤其是利用最近發展成功的圖形辨識軟體偵測。
大家已經熟悉「抄襲辨識」程式是透過比對標的文件的文字表達型式,是否與既存之雲端資料庫文件吻合。「圖形辨識」軟體的基本原理相當,只不過是更精密,也需要更複雜的演算法判斷,其主要辨識目的有二,第一是是否與既有圖形雷同?第二是判斷是否具有經過影像處理軟體加工的徵兆?當「好智者」或「好事者」將藉以比對的資料庫限定在醫學論文圖形時,成功偵測舞弊行為的機率就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