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分裂國家的債券如何投資?

2016-11-24 06:50

? 人氣

建立在債務之上的革命政權,必須仰賴制度紅利維持信用。(來源:Amareos)

建立在債務之上的革命政權,必須仰賴制度紅利維持信用。(來源:Amareos)

2016年全球政經局勢的發展,波譎雲詭。種種跡象顯示,許多經濟體與企業的既有發展模式,似乎已經逼近了極限。積極創新與開放改革的聲浪不絕於耳,消極守舊與封閉維穩的意志也益發頑強。兩股力量的摩擦衝突,造成各種體制危機與發展模式的斷裂,令人想起20世紀義大利左派革命思想家葛蘭西在《獄中札記》中關於政治經濟秩序移轉「大空位期」(interregnum)的描述:舊祚未熄,新局待啟,怪狀紛陳,險象環生。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全球瞠目結舌之下,川普當選為美國第四十五任總統。不論從文化、階級、財富、世界觀與生活習慣來看,2016年總統大選的結果正式宣告美國事實上成為一個分裂的國家。全球資本市場的波動,顯示投資人已經針對此一變局做出相應的調整。其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美國政府公債的價格變動趨勢。

自從川普當選以來,十年期美國政府公債殖利率已經升過2%,三十年期政府公債已經升過3%,同步牽動了許多債券資產的跌價。美國公債是全球金融市場的定價基礎,殖利率的高低隱含著市場對承擔主權信用風險所期待的回報率。面對紐約第五大道川普集團總部前的抗議人潮以及美國聯儲會是否將愈發受到政治干擾的疑慮,川普如何治理一個實質上分裂的美國並籌措財源推行其擴張型經濟政策,將成為全球投資人嚴格檢驗的關鍵。

若審視美國1776年宣佈獨立以來的革命建國史,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美國的立國基礎就是建立在戰爭與債務之上。更深一層看,美國獨立的主因,是英王喬治三世為了緩解因爲與法國在北美及歐陸連年作戰造成的財政危機所通過的各項針對北美十三州殖民地徵稅的法案。殖民地人民在倫敦國會沒有代表,卻又必須「報效祖國」,當波士頓茶葉事件爆發後,英國皇家海軍封鎖波士頓港,主張武裝獨立的大陸會議(Continental Congress)於焉誕生。當時的北美十三州既無國防工業,也無稅收能力,與英軍的作戰基本上是「人民戰爭」的持久游擊。籌措軍費只能靠發行完全不可靠的「大陸幣」(Continentals)、大陸會議的無擔保公債、各州發行的戰債、以及英國的「境外敵對勢力」-- 法國與西班牙金援。

1783年獨立戰爭打完之後,清理鉅額戰債就成為, 支付能力形同破產的合眾國政府必須迅速解決的問題。當時大陸會議中分裂成代表農場主保守利益的民主共和派(Democratic-Republicans)與代表商界利益的聯邦派(Federalists),前者主張用通貨膨脹讓社會分攤還不起的債務,後者主張援引英格蘭銀行成立的成功史,透過「證券化」政府的稅收定期還本付息,讓債務成為促進工商的金融通貨與社會財富與信用的載具。兩派相持不下,直到1788年美國憲法正式通過後,方由合眾國首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彌爾頓主導推行公債重組方案並獲得國會支持。1790年,聯邦政府發行三檔新債券,前兩檔年息6%,後一檔3%,並承諾全額兌現憲法通過前發行的所有聯邦與州政府公債及戰債。如此一來,合眾國的發展前景,就與這三檔債券的價格連動,容許國內外投資人對美國的未來投票 – 投鈔票。這項天才金融工程,正是華爾街發源的種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一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