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社會總將照顧身心障礙者的責任加諸在「家庭」上,但當身為家中照顧孩子主力的父母逐漸老去,身心障礙者的老化速度又較一般人更快時,社會若沒有足夠的支援體系,這些家庭的經濟與生活品質「下流」的程度恐將嚴重到令人難以想像。根據內政部2011年的統計,在台灣所有的身心障礙家庭中,父母老邁或亡故的比率高達8成5,換句話說,有92萬戶正亟待政府伸出援手。
隨著時間的推移,身心障礙者的照顧問題只會益發嚴重,官方數據證明,台灣的身心障礙者佔總人口比率逐年有上升的跡象,從2010年的3.32%,2013年4.07%,至2016年已到達4.5%,增加的原因除了「因老而失能」,也因為天生障礙者餘命越來越長的緣故。
身心障礙家庭的「雙老」問題,指的是身心障礙者或因基因缺陷,或因所受文化刺激不如一般人多,起算老化的年齡往往比一般人來得更早,相關研究顯示,障礙者在45歲便可稱為老化的開始,部分特殊疾病如唐氏症,更在30歲就算「老」,因此,當台灣整體年齡結構走向老化,障礙者的父母年齡邁入65歲越來越多,「兩代一起老」的問題便越加突出,成為不折不扣的「雙老」議題,此現象伴隨多元且迫切的課題。
92萬戶身心障礙家庭 父母亡故或年邁
根據內政部於2011年做的抽樣調查,全國108萬5000戶身心障礙家庭中,父母雙亡的高達53.79%,若再加上父母其一亡故、其一65歲以上,或兩人均65歲以上的家庭,數字便增加到80.24%,若再計入父母其一達65歲以上,這樣的家庭便有85%,換算下來,高達92萬戶的身心障礙家庭面臨父母亡故或年邁的問題。
換言之,以往一般人認知由家人(特別是父母)負責照顧身心障礙者,但在雙親邁向高齡或亡故的情況下,照顧責任無可避免的會釋放到社會上,但當社會安全網不足以承接這份責任時,悲劇就應運而生了。「大家都很累了,我們一起死好嗎?」「小弟我帶走,因為他會是爸媽的負擔」,社會新聞中真實上演的人倫悲劇正是身心障礙家庭走投無路的寫照。
智障者家長總會秘書長林惠芳說,當兩個人結合為一個家,第一胎如果生到智能障礙孩子,很多不敢再生第二胎,兩個年輕人都還在調整如何在一起生活,馬上又要照顧一個障礙孩子,負擔相當大,隨著孩子長大,問題也會越來越多,包括健康、早療、教育等,父母走的每一步,都比正常家庭辛苦萬分。
「很多家庭有了心智障礙孩子後,為了給孩子最好的早期療癒,父母其中一方只能放棄工作,通常是媽媽停止原來的工作,專心照顧孩子,對家庭來說,收入頓時少了一半,而照顧這樣的孩子的花費,又比一般孩子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