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蔡英文總統上任至今,其兩岸政策是眾所矚目之焦點,反而忽略我國在國際社會可能面臨的嚴峻考驗。
兩岸關係與我國的外交空間可說是命運共同體。當兩岸關係和緩時,我國能享有較大的國際空間,反之則面臨中國大陸的雙重壓力。在蔡總統不願接受「九二共識」的情形下,國人當然對我國的國際空間沒有樂觀的理由。
今年五月的世界衛生組織大會(World Health Assembly,WHA)是蔡總統外交政策的第一道試煉,在有意試探中共外交底線的交手中,換來的卻是WHO對蔡政府重申「一中原則」的緊箍咒。
其次,國際仲裁庭於七月中針對南海爭議做出決斷,將我國的太平島降為岩礁,顯示出蔡政府外交判斷的嚴重失誤。
再者,在加拿大舉行的國際民航組織(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ICAO)年會,在無法取得對岸諒解之下,蔡政府再次於國際參與受挫。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是我國少數具有正式會員資格的國際組織。蔡總統指派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為總統代表,在兩岸缺乏共識之下,仍難打破當前的僵局。
這一連串的外交失利,究竟是蔡政府有意形塑的兩岸對立態勢,還是其國安團隊的預判失準,有待後續觀察。
蔡政府的外交策略
不同於馬英九政府明確的「活路外交」戰略,蔡英文總統其實根本沒有明確的外交政策指導原則,外人很難一探究竟,連所謂的「踏實外交」也是上任後才匆忙定調的。
國人或許可從蔡英文的三項談話裡,來探索蔡政府的外交政策:去年民進黨29週年黨慶外交使節酒會致詞、今年的520就職演說及雙十國慶文告。
綜合上述三項文件,蔡政府的外交政策有三項特色:
一,蔡政府希望與民主國家建立密切關係,並積極參與區域性或國際性活動,寄望能帶領台灣走出去。
二,蔡政府賦予兩岸與外交關係同等比重,亦即不再把中國大陸對台灣國際空間的影響,視為政策制訂的最優先考量因素。
三,蔡政府希望能盡早打開參加TPP或其他區域及雙邊經濟整合的機會,像是「新南向政策」,進而降低台灣對中國大陸的經貿依存度。
簡言之,蔡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建構與美日密切互動關係為主軸,輔以尋求與東協國家及印度的合作關係,目的就是希望能建立與這些國家的實質關係,以平衡中國大陸對台的壓力。
然而,問題是,蔡政府能否真正做到?
無法迴避的中共因素
很明顯,蔡政府外交策略的一項重要指標,就是希望能擺脫中國大陸對我國外交關係的牽制,不論是行動上或言語上,都必須向國人展現「不畏懼中共打壓」的氣勢,即使要向他國卑躬屈膝都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