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盟友還是下屬?國民黨中央與地方衝突中的制度性因素

2017-01-13 06:30

? 人氣

國民黨在中常會討論黨代表選制改變等議題。(資料照,陳明仁攝)

國民黨在中常會討論黨代表選制改變等議題。(資料照,陳明仁攝)

一、地方黨部:黨中央管轄的下級機關

由於歷史因素,國民黨的中央-地方關係向來較為複雜,在民主化前,國民黨即相當忌憚地方政治勢力出現獨大,或是進入中央,因此對地方菁英採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利用自身的政治地位,給予地方菁英好處,使得這些地方菁英願意遵從於國民黨,雙方形成地方派系研究著名的恩庇-侍從關係。然而即使雙方有結盟互惠關係,國民黨卻仍始終對地方菁英相當不放心,極力去避免地方菁英進入黨中央的權力核心,因此就透過制度設計,將地方黨部作為黨中央在地方代理,管控地方菁英的同時,亦關上地方菁英藉由地方黨部進入黨中央的可能。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而從制度上來看,黨章第 25 條即明定地方黨部必須執行黨中央的指示,其主委的產生辦法亦由黨中央制定(黨章第 26  條),並且由於地方主委的人事權在相當程度上歸屬於黨主席,使得地方黨部不僅在制度上被設計為黨中央的下級機關,地方主委亦成為黨主席的國王人馬,導致地方黨部僅能遵循黨中央的指揮,無法擁有其自主性。即是說,國民黨地方黨部的存在不是用以匯聚、反映地方民意,而承前所述,更傾向於扮演黨中央在地方的代言人,並且藉此控管地方菁英。

另一方面,黨中央將地方黨部主委的人事權緊抓在手,除可控管地方菁英外,亦可藉此來避免地方菁英進入黨中央,從而將地方菁英和民意封閉於地方。也就是說,由於地方黨部主委的人事權由黨中央掌控,因此國民黨的黨中央對地方來說具有高度的封閉性,地方菁英及其意見難以參與或納入黨中央的決策之中,使得國民黨中央許多涉及地方的決策,經常受到地方反對。最顯著的衝突點即在於國民黨中央對地方菁英競選公職的介入,甚至屢有搓掉初選,導致地方菁英不滿而退黨參選,造成選舉失利的結果。而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為何民進黨很少發生脫黨參選,而國民黨屢屢發生的原因,因為民進黨的地方黨部具有相對高的自主性,且民進黨中央也未如同國民黨般,高度介入地方公職的參選人選。

二、地方黨部主委直選:恩庇-侍從關係的轉變

然而在自由化和民主化後,由於國民黨不再能以黨領政,政治權力大幅衰弱,造成國民黨中央與地方的關係發生轉變,從過往與地方菁英上對下的恩庇-侍從關係,逐漸往對等的盟友關係發展。也就是說,由於自身的衰弱,使得黨中央越來越需要地方的奧援,然而地方菁英在地方上卻不見得需要黨中央的支持。因此在黨中央與地方的權力關係此消彼長的情況下,就讓國民黨的地方菁英愈加不甘於受黨中央恣意指揮。不過另一方面,黨中央權威雖然衰弱,其亦不願放棄制度所賦予的權限,使得地方菁英不滿黨中央不再如同過去能給予其足夠的恩庇,也就是掛國民黨身分即可選上公職的保障,卻又在制度上保持中央控管地方的特質,處處箝制,形成黨中央與地方之間的制度性困境,造成兩者之間的衝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