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政府推動保防法,引發違反人權及「人二復辟」的爭議,而向來與僑民為善的僑委會也不遑多讓, 透過重彈「中共在海外對僑界統戰分化」的老調,配合綠營立委暗喻與對岸官方接觸往來的傳統僑社及新僑組織,是被拉攏與策反,未來將不再遴聘為僑務榮譽職人員,此舉被視為替僑務榮譽職遴聘辦法,設下屬於綠營政治正確的框架,同樣引發了僑界議論。
所謂的「僑務榮譽職人員」,是指在海外為中華民國推展外交,協助推動僑務有卓越表現者,得獲聘為「僑務促進委員」,「僑務顧問」、「僑務委員」以及「僑務諮詢委員」四種稱銜,且均為無給職。其中最搶手的,是由總統聘任的「僑務委員」,不僅榮耀,更是對僑社付出成績的一種肯定,但也因僧多粥少,爭取者眾,除了對僑社有所貢獻,展現財力、動用國內政界關係、在兩岸關係逐漸趨於緊張之際,對於僑務榮譽職有所嚮往者,深怕被扣上紅帽子影響駐外使館的「評分」,在僑社活動的參與上總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也讓這種榮譽職的良善用意逐漸變了味,成為某些駐外機構「圈養僑心」的工具。
馬政府時期兩岸基於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默契下,對「僑務榮譽職人員」與大陸方面往來的要求,限制在不參加包括「十一國慶」等具高度政治性的活動。對於傳統僑社為大陸家鄉募款、宗親交流、台商們與大陸方面的商業往來,或對兩岸關係關心的僑領訪問大陸,並不會多做干涉,無論華僑對於國家未來方向看法如何分歧,只要能在海外穩定支持中華民國的最大公約數,穩固僑心,讓國力持續延伸,就是僑委會的核心業務。
中共確實不曾放棄拉攏友台的僑團,就一如不曾放棄拉攏中華民國的邦交國一樣。但僑胞對於國家的向心力,源自於政府對僑胞的重視與密切的歷史淵源,又豈會是幾餐飯、幾次參訪、幾筆生意就拉得走? 僑委會委員長吳新興所發出「大陸分化友我僑胞」的哀嚎,無非反映出蔡政府在兩岸與僑務上,皆做不到馬政府所能做的,轉而在僑胞與僑團身上貼上起標籤,營造出誰跟大陸有往來,誰就是「立場不堅定」、就是「替大陸行銷九二共識、一中原則」的肅殺氛圍,曾經宣誓過「將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繼續推動僑務政策」的委員長吳新興,這樣的說法其實已經與中華民國憲法相違背。
這樣二分法的思維,正是「保防法」海外延伸版。以是否與陸方有往來,往來深度,交往廣度來決定是否入僑胞於罪,即便無法直接「制裁」具雙重國籍的僑胞,但用「不再聘用僑務榮譽職」這種抽掉蘿蔔的做法,不僅糟蹋了僑胞願為國家貢獻的榮譽感,徒讓僑界心生厭惡,蔡政府自我分化的手法,比起扁政府當年的「僑胞三等論」對國家延伸力量所造成的傷害,恐有過之而無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