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在海外開學術會議時,各國學者除了學術本行話題外,偶而喜歡拿政客們開玩笑,其中熱門者不外乎美國川普民粹與臺灣國會打架。親身經驗在聊到「Taiwan politics」時,就碰過美國、韓國、香港等地的學者雙手握拳比畫開玩笑道「boxer fighting」。有時我會解釋那多半是鏡頭前的表演,立法委員們大多專業問政,鏡頭外也維持一定的同僚情誼。鏡頭前的表演,不過就是政治的綜藝化罷了。
沒想到就在幾天前,臺灣又出現了公共衛生的綜藝化:把電鍋拿到鏡頭前展示「蒸口罩」方式的正確示範。不知這種公衛綜藝化的表演,會否再次激起各國學者的訕笑?
一般而來,口罩重複使用絕對是大忌。香港建制派議員蔣麗芸1月底就曾經公開宣稱,蒸口罩是當供應短缺時可解燃眉之急的手段。當時香港衞生防護中心總監黃加慶就強調,外科口罩只能使用一次,不能重複使用。甚至,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怒斥蔣議員「大錯特錯、害死人」。何栢良醫師警告,2003年SARS爆發期間,就有醫護人員因為重複使用口罩遭到傳染。
不過蔣議員辯稱,她同意何柏良醫師的說法,也同意衛生防護中心所說的口罩只能用一次。但她解釋,這是「沒辦法中的辦法,總比不戴口罩上街好」。她在臉書公開貼文(粵語):「有頭髮邊個想做癩痢?有口罩誰人想再翻用?」(有頭髮誰想做禿子?有口罩誰想重複用?)
的確,就好比像在沙漠缺水可以喝尿維生,但直到最後一滴水耗盡之前,多數人們不會這麼嘗試。蒸口罩是否也類似?建議人們蒸口罩重複使用,是否省下來可以讓國家做外交?(莫非自己喝尿,把水省下來給別人?)
政府在公開場合作示範,想必事先經過研究,這樣的程序不影響「新」口罩的過濾功能。然而使用過後的口罩呢?已沾染新冠病毒的口罩呢?人們會不會在除下口罩拿去乾蒸的過程中受到感染?
香港TVB曾邀請教育大學的科研團隊實驗,結果發現使用4小時之後的口罩平均細菌量為1520(標準差5.57)單位,相較於使用前的平均細菌量16單位大幅增加百倍。然而在經過攝氏80度乾蒸一小時後,平均細菌量維持在1524(標準差101.21)。雖然乾蒸後的口罩含菌量有所改變,但就平均數而言沒有顯著殺菌功能。
使用過的口罩還有一大缺陷,也就是靜電吸附效果大幅降低。在吸附大量雜塵、飛沫過後,三層口罩的電位差可能消失大半,靜電吸附功能從而也大幅喪失,而蒸口罩能重新創造電位差的靜電吸附功能嗎?換言之,政府所示範的蒸口罩,或許不會減低新口罩的過濾功能,但對於已使用過口罩的含菌數降低效果難稱顯著,更恐怕無法救回所喪失的靜電吸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