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之瑜觀點:蔡英文是如何失去民心的?

2017-05-04 07:10

? 人氣

作者說,蔡英文的領導人生涯矛盾地把她的成敗,鎖在人心向背與兩岸關係上,她已經不能如同過去一樣,不耐煩的時候就躲進賽車中,尋求一人的精神解放,但是硬要他自動走出來接受民心洗禮,對她太不人道了。(甘岱民攝)

作者說,蔡英文的領導人生涯矛盾地把她的成敗,鎖在人心向背與兩岸關係上,她已經不能如同過去一樣,不耐煩的時候就躲進賽車中,尋求一人的精神解放,但是硬要他自動走出來接受民心洗禮,對她太不人道了。(甘岱民攝)

蔡英文愈來愈不討好,是因為政策不好?執行不好?態度不好?還是根本與她自己無關的形勢不好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果拿她與陳菊相比,幾乎可以斷定,政策再不好,態度再不好,也同樣可以維持高民氣的話,可見,蔡英文不討好,不是政策問題,也不是態度問題。蔡英文不珍惜人際關係,切斷社會關係而不自知,是人格特點,在她這個位置上,這樣的人格就不適應了。

恐怕連陳菊慢慢都怕會蔡英文太接近自己。不只一次,蔡英文在公開場合菊姐長、菊姐短的,等於間接透露她對菊姐有特別照顧。陳菊會希望外界這麼理解嗎?

也許高雄市民會覺得,菊姐真有辦法,但是,陳菊主要對付的不是高雄市民,而是民進黨各地的豺狼虎豹,當然對於搶資源的事以及自己與蔡英文的關係,都必須低調。如果,有一天連陳菊都對蔡英文敬而遠之,蔡英文情何以堪?

一葉知秋。蔡英文在最近一次外媒採訪中,建議北京要面對新的形勢,兩岸應該共同面對新的問卷。要注意的是,這話雖然看起來是對北京講的,但實際上幾乎是對所有人講的。

類似的話,林萬億可以對退休軍公教講,顧立雄可以對國民黨講,更不用說要執行一例一休的縣市長、眼見總統向工商業大老妥協的勞工、面對髮夾彎的社運界,聽到的都是類似的話。

20170419立法院.審查年改法案.監督年金改革行動聯盟動員抗議.(陳明仁攝)
作者認為,蔡英文呼籲北京面對新的形勢,應共同填寫新的問卷,「類似的話,林萬益可以對退休軍公教講」。(資料照,陳明仁攝)

乍看,這似乎不是蔡英文一個人的風格。從李登輝執政開始,所有台獨領導人都千篇一律強調「新」。李登輝發動第一波大型台獨攻勢的國是會議籌備會開幕,短短五分鐘致詞,他用了41次「新」這個字。意思就是,過去的不算數了,今天開始一切重新起頭。

蔡英文在說明新形勢的時候,比之李登輝當時的險峻,可說是小巫見大巫。那麼,她是發生了什麼問題呢?

從蔡英文的角度看,她的身分、想法與面對的形勢都不斷在改變,所以她提出的主張無論是否是髮夾彎,並不能說是她個人的主張,而是她在各種變化之中綜合出來的主張。接受或同意這些主張的人執行得不好,更不是她個人的責任而已。

難怪,蔡英文覺自己是替罪羔羊。她因此對執行過程頗多微詞。然而,她體會不了的是,她所謂的新形勢、新問題、新方法,像北京就根本沒有參與,所以對北京而言,她片面提出新形勢,反而證明她是背信。

同樣的道理,沒有參與她盱衡全局的退休軍公教、國民黨、勞工團體、社運團體都覺得她背信,因為他們都是遭到片面改造的對象。而她卻認為,自己已經照顧到這些對象的需要,結果她要照顧的對象紛紛變成她眼中不能容許的亂源。

由她自己主持營造完成的所謂新形勢,縱使不是出於私心,如果就可以成為改變現狀(甚至溯及既往)的正當性基礎,那麼誰要相信她說的這個新形勢,不會在明天又出現變化,又成為新形勢?如此伊於胡底?

一開始只有北京不高興,現在發現,她不是對付北京而已,她把所有其他人都當成是北京在處理,凡事都變成轉型正義,也就是凡事都不必照規則。

她如此這般強調新形勢,已經是很糟糕的人際關係手段,要是有利可圖的得勢者,或在旁虎視眈眈的禿鷹,擔心從天上掉下來的好處過兩天就沒有了,因為她已經失去信用,明天會怎樣再調整誰也不知道,因此一擁而上,不顧吃相難看,前瞻計畫正是如此,那就是她最糟糕的人際關係或公共關係夢魘。

因為新形勢這種話語所意味的,就是要改造對方。要贏得自己所沒有照顧到的人也支持,蔡英文必須向李登輝或陳菊好好學習。

李登輝強調「新」,是要跟舊勢力決裂,動機是奪權,不決裂不行,因此「新」字是動員的暗號與士氣的激勵。然而,蔡英文已經如日中天,大可輕鬆招安收編,平衡派系,私下授受。

 20161126-前總統李登輝出席「台北高校同學會年會」活動.李登輝.(陳明仁攝)
作者聲稱,前總統李登輝強調「新」,是要跟舊勢力決裂,動機是奪權,不決裂不行,因此「新」字是動員的暗號與士氣的激勵。(資料照,陳明仁攝)

她不此之途,不是沒有常識,而是根本缺乏動力對旁人的情況體恤同情,這反映出的是一種人格上的不耐與迴避。如日中天的人還在動員,搞奪權鬥爭,不但鬥爭對象憤怒,外界也對因此形成貪得無厭的風氣,感到不安。

當然,領導人招怨不可避免,可是,陳菊卻能扶搖直上,屹立不墜。因為,陳菊永遠躺在受害者旁邊,就算因她而受害的人也感激她。要是沒有受害者的時候,她還可以臨摹受害,她因此成為選民心目中永遠不會錯的花媽。

碰到已經壟斷受害者形象的有權者,被鬥倒的政客或清算的業界,當然完全無法贏得外界同情。換言之,能力或意圖不是關鍵,甚至殘忍、懶散也不見得成為執政的致命傷。

蔡英文的人格中深藏的,是一種被動接受請示或諮詢的個性。因此,沒有管道晉見她的,自然就不會有機會影響她。她的每個政策都對一部分人顯得無情,不符合規範,違反常識,但那是她根據自己接觸的人共同折衝出來的,不是她獨自發明的。

她沒有接觸的人,她就用轉型正義、新形勢在概念上把他們都處理了。她說自己最會溝通,是因為她已經努力周旋在絡繹於途的牛鬼蛇神之間。但沒有機會接觸她的人,如何溝通,而她社會人格中的迴避與不耐,提供不了主動接觸溝通的動力。

蔡英文原來就不是靠倘佯在人際關係中成功的,相反的,她是在迴避人際關係的環境中成長,而且是在隨時可刻意封鎖自己的優渥條件下,認識她的世界。自始,她反正不在乎失去人心,人心卻自然歸向她。

如今,她的領導人生涯矛盾地把她的成敗,鎖在人心向背與兩岸關係上,她已經不能如同過去一樣,不耐煩的時候就躲進賽車中,尋求一人的精神解放,或關在房間裡與想想溫存。但是硬要她自動走出來接受民心洗禮,對她太不人道了。

*作者為台灣大學、中山大學教授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石之瑜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