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澎孝觀點:兩岸關係「北風北」,台灣「被台獨」兩岸關係怎麼辦?

2020-05-19 07:10

? 人氣

而大陸從台灣進口的前十大商品中,電子零組件占比達54.20%,資通與視聽產品8.73%,光學及精密儀器7.61%;合計共達對大陸出口占比的70.54%。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事實上,早在2017年中國的半導體進口總額就高達2600億美元,超過了石油進口金額。而且,在美中貿易戰中,大陸的華為等科技公司,更亟需台灣的高端晶片,唯恐會遭到美國斷供,甚至於還來台「掃貨」。

綜合上述資料顯示,兩岸貿易中的台灣順差,很大一部份是經由大陸台商,藉著兩岸供應鏈的上下游分工,兩岸「聯手賺世界」,產生的中國鉅額順差中,合理的「分紅」。

這就是郭台銘曾很自豪地公開表示:「我是給中國飯吃,不是跟中國要飯吃」的底氣所在。換言之,中共如果真想要拿ECFA來說事,還得要合計、合計,搞清楚狀況,以免造成嚴重自傷,反而更加速了台商的撤離中國,以及台灣的經貿去中!

20191119-前鴻海董事長郭台銘19日出席台灣尤努斯基金會-2019社會型企業東亞年會。(簡必丞攝)
前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資料照,簡必丞攝)

畢竟,台灣依靠的是全世界,隨著台商撤離中國,台灣與大陸的經貿往來本來就會日益減少。但是,一般預測,隨著美中貿易戰和新冠病毒的舉世影響,全世界的供應鏈已經在加速重組中,就算中共終止ECFA,台灣也不會沒有「迴旋餘地」,套句毛澤東的話,「東方不亮,西方亮」,靈活的台商,早已在全世界範圍內,出發尋找新出路和未來的「迴旋餘地」了。

倒是越來越孤立的中國,面對即將來臨的「後全球化」時代,還真看不到有什麼「迴旋餘地」?在這個時候,還拿ECFA來說事,豈不又是一樁「拿石頭砸自己腳」的蠢事嗎?

只要「東風起」不怕「北風北」

回顧中共自推出「和平統一」口號,對台灣「和顏悅色」地,採取了陽光般溫暖的「親情攻勢」以來,不但突破了蔣經國時代「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和李登輝時代的「戒急用忍」。關係取得突破性的發展。

後來,一系列「惠台政策」的笑臉攻勢,更讓台商、台資如過江之鯽般,紛紛游向大陸,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產生了鉅大的正面影響,更形成了「兩岸聯手賺世界」,「合則兩利」的兩岸和平紅利。

這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求同存異」,雙方擱置了敏感的主權爭議。事實證明,唯有「親戚不計較」,才會自然產生「兩岸一家親」。

誠然,民進黨迄今仍保有所謂的「台獨黨綱」,但是,如果無視於民進黨這十幾年來的改變,非得要刻舟求劍地,硬是一口咬定:民進黨就是要搞台獨!那就既不現實,也不科學,更無助於兩岸關係的健康發展了!

以言蔡英文,她在2016年的520就職演說中,就已經明白表態:

「1992年兩岸兩會秉持相互諒解、求同存異的政治思維,進行溝通協商,達成若干的共同認知與諒解,我尊重這個歷史事實」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