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實施一項境外非政府組織(NGO)法律半年後,不少在中國的NGO暫停營運、取消活動、或是遭到贊助方撤資。
法律規定了什麼?
中國2017年1月1日開始正式生效的《境外非政府組織(NGO)境內活動管理法》規定,境外非政府組織,包括慈善及環保團體,在中國要向警方登記才可工作,警方有權調查這些機構,也可將顛覆國家政權、分裂國家等的非政府組織,列入不受歡迎的名單,不得在中國境內再設立代表機構。
註冊前,這些組織應先在政府提供的下屬單位名單上聯繫「監管方」 ,接受財務和日常運行審查合格後,再送批中國公安部。
中國官方稱,這有助於中國從國家層面對境外NGO提供支持,也只需擔憂少數幾個危害中國國家安全的政治和宗教組織。
生效半年,影響幾何?
路透聯繫到的不少NGO表示,該法律極盡官僚之能事,使這些組織在中國的運行難上加難。也有一些政府部門不願做NGO的「贊助人」。
NGO運營受阻,這不僅意味著他們項目資金中斷,也影響他們在教育和健康行業等重要領域的中國合夥人。
該法律已經阻止一些NGO從事他們之前可以從事的活動。
國際人道協會(Humane Society International:HSI)表示,今天他們無法參加玉林狗肉節救狗。
美國華盛頓的美國國家地理學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表示,由於新法實施,其無法批准在中國進行研究、對話、探索項目的申請。
另一家做中歐交換項目的德國NGO「Stiftung Asienhaus」 的中國負責人稱,這半年來自中國的NGO申請數量減半。
其它一些路透社聯繫的NGO要麼拒絶接受採訪,要麼要求匿名,否則會惹中國官方不高興,從而影響他們的註冊事宜。
中國公安部對路透的傳真詢問不予置評。中國外交部也未立即對此作出評論。
「燙手山芋」該怎麼辦?
目前在中國長期活動的境外非政府組織有1000個左右,再加上展開短期合作專案的組織數量,總數可能已達7000個左右。
中國公安部數據顯示,只有139個境外NGO的駐華辦公室註冊在案。這些已經有身份的組織中包括與中國政府有聯繫的比爾及梅琳達.蓋茲基金會。
路透聯繫的所有在中國有辦公室的NGO都表示願意註冊。在中國沒有辦公室的則願意透過第三方,即中國合夥人來申請臨時許可。
一位教育領域的NGO僱員稱「我們被踢來踢去,就像燙手山芋,沒人願意接這個活。」
但上海市一位曾在上海市公安局就職、現為律師的孫建剛認為,之所以延滯發放是因為當地政府部門和NGO需要時間熟悉新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