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兩則新聞可以放在一起看,首先是今年8月中旬蘋果日報「獨家」報導,府院高層敲定,海基會董事長內定由前立法院院長王金平出任,由於2016年蔡英文總統第一任任期也曾垂詢王金平接任海基會董事長,希望藉其重量級身分與圓通人脈使兩岸關係破冰,新聞報派頗有根據,一時傳得沸沸揚揚。
未料隔天便遭王金平與總統府駁斥,耐人尋味地是迄今海基會董事長僅由副董事長許勝雄代理,仍未補實。
隨後便是第十二屆「海峽論壇」9月下旬即將在中國大陸福建省廈門市舉行,國民黨確定由王金平擔任團長率隊前往,王金平受訪時回應媒體「走我們走該走的路」,替此行定調。
對中國大陸的觀感當然是主觀判斷,但兩岸關係對台灣的輕重,我們同樣可讓客觀數字說話。
根據中華民國財政部貿易統計資料,2020年1至6月對中國大陸(含香港)的出口貿易比重達42.3%,出超有369.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1%。
但新南向政策18國出口貿易比重18.1%,出超52.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衰退31.7%;對美國的出口貿易比重14.5%,出超68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46.8%。
出超攸關貿易順差,是台灣外匯及經貿發展重要來源,台灣對中國大陸(含香港)的貿易依存度突破40%,對美國不到15%,蔡政府大力提倡的新南向政策合計18國之多也未能超過20%。
誠然,「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裡」可以理解,但迄今台灣對中國大陸(含香港)的貿易依存度依舊如此之高,台灣經濟相當大程度仰賴對中的貿易順差,反觀大力倡導的新南向政策卻未見起色。
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新南向重點國家泰國經濟奇蹟破滅,印度經濟成長率狂跌,更彰顯經濟政策的「知易行難」。
再看對美國的貿易比重始終在15%上下,雖2020年出超成長,但馬上被迫開放美豬美牛,同時似乎未能換得美國市場的進一步開放,甚至未來還將有新一波美國農產品大舉入台。
直言之,政府施政立意良善,但陳義過高,台灣產業升級或轉型遲遲未有所成,短期內中國大陸市場與投資仍將持續領先。直接忽視中國大陸,讓兩岸關係觸礁根本不符經濟現狀。
此時此刻,無論從政治或經濟各角度上,兩岸關係始終是重中之重,這才是台灣必須面對的真實處境。
近年來,台灣反中情緒日趨增強,背後固然有海內外因素,但若持續導向冷戰思維,夾除在美中之間的台灣不見得能佔到便宜,還是應當在美中間取得平衡。
因此,交流總比不交流好,而2016年蔡政府曾力邀立法院前院長王金平擔任海基會董事長,便已認可他在兩岸關係居中斡旋的能力。在兩岸官方接觸凍結的當下,此時無官一身輕的王前院長還可望有機會發揮其影響力。況且,此時此刻王前院長仍願意挺身而出,頂住壓力,不在乎疫情威脅甚至是個人毀譽,實屬難能可貴,蔡政府無論檯面上下,都應樂觀其成。
總之,自2018年開啟的美中貿易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來,攸關國計民生的經濟挑戰接踵而來,如今看來,即便疫苗上市施打,仍將大幅改變經濟活動的面貌,全球供應鏈重組尚處在晦暗不明時,台灣掌握所有能掌握的資源,包括兩岸關係自是分所當為。
在此期待國會資深議長王金平能以自身智慧突破兩岸僵局,重塑和平安定的新兩岸關係。畢竟,兩岸關係不好,台灣不會好!
*作者為基隆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