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紀念《平等新約》78周年─兼論拜登政府的中國政策

2021-01-17 07:20

? 人氣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的解除,讓台灣將中共由原本的叛亂團體重新定位為政治實體。中共雖沒有正式承認中華民國為政治實體,但卻從1979年起以「台灣當局」稱呼在台澎金馬地區執政的中國國民黨政府,也形同承認台澎金馬的治權不在自己手中。此一「共識」建立之後,才有辜振甫與汪道涵1993年在新加坡的會晤,推進兩岸的經貿和文化交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然兩岸當局為了保護自己的顏面,對這個「共識」有不同的解讀。台灣認為「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但雙方所賦予之涵義有所不同,中共當局認為一個中國即爲中華人民共和國,將來統一後,台灣將成爲其管轄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台方則認爲一個中國應指1912年成立迄今之中華民國,其主權及於整個中國,但目前之治權,則僅及於台澎金馬。台灣固爲中國之一部分,但大陸亦爲中國之一部分。」

至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場,則是「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雖然沒有明確說明兩岸有「各自表述一個中國」的空間,卻也在這段文字中認知兩岸尚未統一,實際上承認了台灣做為一個政治實體的存在。此種「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態度,就是焦仁和在1995年所提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和蘇起在2000年首次提出的「九二共識」。

美國支持台灣的民主化與本土化,但絕對不支持「去中國化」。(照片來源:台獨軍TIRA~101台獨大旗隊/許劍虹提供)
美國支持台灣的民主化與本土化,但絕對不支持「去中國化」。(照片來源:台獨軍TIRA~101台獨大旗隊/許劍虹提供)

「本土化」與「去中國化」勢力的崛起

「九二共識」的基礎,可追溯到1972年的《上海公報》,可原點卻是1898年的「門戶開放」政策,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個「統一又親美的中國」。然而美國與「兩岸的中國政府」都忽略了「台灣本土意識」在70年代已經發芽,並且在90年代隨著台灣的「民主化」而成長茁壯的事實。台灣的未來,已經不是幾個「親美派」中國人與大陸談判一下就能輕易決定的,而是必須要先在島內先取得過半數以上的民眾支持。

隨著六四天安門事件的爆發,還有蘇聯在1991年的瓦解,美國開始將「和平演變」的對象轉移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身上。然而中共領導人卻以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及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等「四個堅持」回應美國的「和平演變」,讓美國相信在沒有蘇聯威脅的情況下,要推動中共的政治改革難如登天。

所以對於李登輝和民進黨在90年代推行的「本土化」政策,美國起初採取堅定不移的支持態度,認為這符合民主的潮流。李登輝也因為推動總統直選,成為西方媒體筆下的「民主先生」。如果連同一時代的南非共和國,都擺脫了由少數白人精英統治的局面,選出了黑人總統曼德拉(Nelson Mandela),台灣人又有什麼理由不能在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區裡選出自己的總統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