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浩劫十周年》「如果我也被海嘯沖走,是不是就能見到媽媽?」傷痛和思念交織的歲月,那些堅強長大的震災孤兒

2021-03-11 11:10

? 人氣

這張照片是佐藤はづき(hazuki)在福島縣雙葉町接受美聯社採訪時所提供,相片裡的她還是2009年4月的一名小學生。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後,她也隨同家人一同撤離。(美聯社)

這張照片是佐藤はづき(hazuki)在福島縣雙葉町接受美聯社採訪時所提供,相片裡的她還是2009年4月的一名小學生。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後,她也隨同家人一同撤離。(美聯社)

311東日本大地震、海嘯及福島核災今天屆滿十周年,造成1萬5899人罹難、2527人失蹤的這起慘劇,即使已經過去十個寒暑,對於在這場浩劫中失去家人或朋友的民眾,仍是難以抹滅的傷痛。當年經歷浩劫的孩子如今已是青少年甚至成人,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等統計,岩手、宮城、福島縣總計有243名因單親家庭家長罹難,或雙親雙雙罹難而成為孤兒的孩童,及1554名因父親或母親其中一方罹難而變成單親的孩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果我也被海嘯沖走,就能見到媽媽了嗎?」

現年16歲,出身自岩手縣山田町,喜愛跑步、和朋友一同踢球的佐佐木颯,便是因東日本大地震而在年幼時失去親人的孩童之一。據小颯的奶奶悅子描述,小颯在地震發生時年僅6歲,他的母親加奈子在地震發生的3年前(2008年)和前夫離婚後,變帶著小颯從埼玉縣搬回位於岩手縣山田町的老家,靠著拉保險扶養他長大。在地震發生的當天早上,加奈子一如往常送小颯到托兒所後便前往工作,沒想到卻在工作期間遭海嘯捲走,成了母子倆的最後一面⋯⋯。

電視不斷播報有關災情的新聞,加上女兒失蹤多日未歸,悅子和丈夫正男越來越憂心女兒的安危,久久未見到母親的小颯也開始感到不安,喃喃自語著「媽媽是因為被海嘯沖走了才一直不回家」,甚至還問爺爺正男「如果自己也被海嘯沖走是不是就能見到媽媽?」讓悅子和正男既心疼又不知該如何是好,只能放任小颯傷心地大哭,據說這也是事件發生十年以來,小颯唯一一次放聲大哭。

「媽媽,再見!」

東日本大地震發生4個月後,由於遲遲沒有女兒加奈子的消息,也沒有找到女兒的遺體,考慮到生活不能繼續停擺下去,正男便下定決心前往相關單位辦理加奈子的死亡判定,並在同年的8月16日的盂蘭盆節(日本包括中元節及盂蘭盆節)時,告訴小颯等盂蘭盆節結束,就要好好跟媽媽道別、讓媽媽回天國的消息。原本還在高興地玩著煙火的小颯,聽到爺爺的話後,突然安靜了下來,並在忽明忽滅的點點火花中,向媽媽說了「再見」。

奶奶悅子表示,小颯在和媽媽正式道別以後,每天早晚都會祭拜加奈子的照片,有時還會將媽媽生前最愛吃的水果供在照片前,並在生日時代替她吹蠟燭,祝福媽媽「生日快樂」。不僅如此,小颯每晚還會和放在床邊的媽媽照片聊天,仔細訴說自己在學校發生的趣事、拿到的比賽名次等等,甚至還在上小學後變得更堅強,會安慰因失去愛女而難過的奶奶悅子。

時隔半年 媽媽終於「回家」

經歷數個月的漫長等待後,佐佐木一家終於在地震發生同年的9月接獲通知,帶小颯最愛的媽媽,同時也是悅子和正男唯一的愛女「回家」。領回遺體後的隔年3月,佐佐木一家舉行了僅開放親戚參與的納骨儀式,對於不少親戚十分擔憂小颯會難以承受喪母之痛,小颯則堅強地回應:「我沒事,因為媽媽還在我心裡。」納骨儀式結束後,悅子和正男僅留下3片加奈子的遺骨在家中,據說小颯曾邊摸著媽媽的白骨,邊和奶奶說「媽媽的骨頭好像貝殼」,並問她「是不是人死了都會變成這樣?」。

東日本大地震發生5年後,小颯開始愛上戶外活動,常常會在外面和朋友踢球踢到傍晚,在家和爺爺奶奶的相處也比以往還要開朗,整個家似乎「明亮」了起來,小颯也不再像從前一樣,頻繁地提到或思念媽媽。但奶奶悅子表示,她偶爾還是會發現小颯獨自一人翻閱著以前的相簿,且每次和小颯一同踢球的朋友回家後,小颯還會一個人繼續踢球,似乎還是很寂寞。

不再提起,並不等於遺忘

今年是東日本大地震的十周年,現在已經升上高一的小颯正在岩手縣當地的高中讀書,依然熱愛戶外活動的他選擇加入田徑部,成為社團的中距離(800公尺、1500公尺)田徑選手,據說現在小颯最喜歡的就是跑步,就算是社團沒有練習活動的日子,他也會在家周邊跑步當作練習。

長大成為青少年的小颯,除變得比較少談到媽媽外,也幾乎不再像小時候那樣天天祭拜媽媽、和媽媽的遺照講話,奶奶悅子雖常常告訴小颯如果要拿走餅乾等供品,至少要跟媽媽說一聲,但小颯也許是因為害羞,總是只回應「我有在心裡跟媽媽說了,所以沒關係」。「加奈子走後,扶養小颯變成我們夫妻倆生活的重心。我常常會想說如果加奈子還活著,她和小颯應該會過著只有母子倆的悠閒生活,但她卻留下了小颯⋯⋯我們一直認為這是一種命中注定。」

喜歡這篇文章嗎?

詹如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