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國內首例「金金併」達陣後

2021-03-26 07:30

? 人氣

富邦金成功完成公開收購日盛金53%股權,可望完成國內首樁金金併案例。(林瑞慶攝)

富邦金成功完成公開收購日盛金53%股權,可望完成國內首樁金金併案例。(林瑞慶攝)

富邦金控本周(23日)宣布公開收購日勝金,有超過53%股東參與應賣,成就此次公開收購條件,雖然後續仍有幾個關卡流程要走,但一般認為「問題不大」,這宗國內首宗的「金金併」應該已是「板上釘釘」了,對喊了多年金金併的政府而言,首宗成功案例當然有里程碑意義,對苦於金融機構家數過多的台灣金融產業而言,也希望這是開啟金金併時代的開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去年12月下旬富邦金宣布公司董事會通過以每股13元,公開收購日盛金在外流通超過50%股權,最終目標為取得100%股權,主要目的在強化銀行及證券業務,擴大整體規模經濟與效益、平衡銀行、保險及證券業務多元收入來源,同時也是響應政府金金併政策。

從30年前的新銀行開放開始,台灣金融產業就進入戰國時代,過去幾乎都是公營金融機構的金融產業,大半江山淪入民營業者手上。雖然傳統學理看法認為競爭可帶來進步、提升服務品質、消費者可受惠等多重優點,不過,也同時帶來許多許多後遺症。

新銀行開放後,公營行庫屹立不搖、繼續存在,但民營銀行卻一口氣從11家增為48家,這就是許多金融界時常掛在嘴上的overbanking。銀行過多帶來的負面影響,包括過度競爭導致的殺價惡性競爭、同時引發類似卡債等風暴,所有銀行也都陷在「規模不經濟」的陷阱中,服務看似因競爭而提升,但金融技術與層次卻因規模小而難以提升,特別是與國際比較時,台灣金融產業相對的落後顯得難堪,被認為「走不出台灣」。

雖然2001年金控法通過,台灣金融產業進入金控主導時代,一般人再也看不到眼花眩亂的五、六十家銀行,而只會注意數目有限的金控,但其實銀行過多問題並未得到解決、甚至紓緩,只是以另外一種型式─過多的金控公司─繼續保留。

這也是為什麼20年來,政府總是在鼓勵、呼籲銀行、金控合併,從扁朝首任的一次金改就開始鼓勵金融業合併,第二任期的「二次金改」以「限時限家」為目標,更因扁家官邸收業者獻金而惡名昭彰。二次金改的失敗與「金條滿天飛」,也讓政府十多年來對推動合併,只能口頭呼籲、不敢有任何強制政策的原因。3年前金管會顧立雄才再次推動金金併政策,並為此降低敵意併購門檻。

因此,這次終於成就一件「金金併」,對產業而言該是好事一件,而且,最好這個案例不是最後一件。台灣現有16家金控,日盛被併後剩下15家,惟根據中華徵信所的評估,台灣金控應該減到9家即可。再參考當年二次金改的目標,是要把當時14家金控合併減半為7家,大概就知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15家金控還是過多,金管會還是要加把勁繼續鼓勵、支持,讓更多金金併發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