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孩子「樣樣學、樣樣好」家長醒醒吧!專家4點戳破追求「通才」才是台灣教育失敗主因

2017-12-17 07:30

? 人氣

在人類社會中,天賦是個存在已久的概念,「天生我才必有用」、「行行出狀元」、「因材施教」等相關辭彙,大家都耳熟能詳,但如果真探究起天賦的確切意涵,很少有人說得清楚。《未來Family》彙整出關於天賦的六大常見問題,並且從教育權威專家肯.羅賓森(Ken Robinson)等的研究中找出答案。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Q1:為什麼有些人能找到天命、有些人不行呢?

A:《讓天賦自由》一書中指出,是否能擁抱天命,取決於你能否發現自己的特殊才能與熱情所在。多數人之所以依然尋尋覓覓,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不了解自己天生能力的傾向。而造成這個事實的原因有好幾個。

1. 我們並不了解人類才能的廣度。人類都有與生俱來的豐富想像力、智力、情感、直覺、靈性,以及肉體與精神的知覺。一般人只使用了上述能力的一小部分,甚至完全沒有機會發揮。

2. 我們不了解人類的各種能力乃是彼此相關,也就是「全人」的概念。人們都以為心靈、身體、情感、人際關係等,是各自獨立運作的系統。許多人沒找到天命,是因為不了解自己身為「全人」的本質。

3. 我們不了解人類擁有多少成長與改變的潛力。一般人都以為生命是線性發展,能力會隨著年歲增長而衰退,錯失的機會也永遠不會再出現。許多人沒能找到天命,就是因為不了解自己的潛能可能復活。

另一個每個人必定都深受影響的一大因素就是──教育。

Q2:教育系統出了什麼問題,壓抑了個人的天賦發展?

A:英、美與多數國家的教育系統有3個傾向,第一是偏重特定學科能力,偏重嚴謹分析與推理,特別是語文、數字方面的能力。這些雖然重要,但人類才智卻有更遼闊的範圍;第二個傾向是科目階級制度。位於頂端的是數學、科學、語文,中間是人文科學,底部則是術科。愈來愈多的學校把術科完全排除在課程之外。

第三個傾向是愈來愈依賴特定種類的評量方式。各地學童因為承受沉重壓力,必須在為數不多的幾種制式測驗中,不斷追求更高的分數。公共教育也讓學生承受很大的從眾壓力;「從眾」被認為比「多元」重要

Q3:有什麼方法能尋找自己的天命呢?

A:要尋得天命,需要探索自己的天賦與熱情,也需要靈活運用外在的機會來發揮你的天賦與熱情。就實際面來說,有3項練習。

1.降低雜音
首先必須更深入了解自己。你必須暫時拋開別人對你的看法,給自己一點獨處的時間。特別是數位科技往往不斷把我們拉向外在世界,而不是內在世界,同時總是催促著我們做出即刻的反應,而不是深入探索與批判反省。撥出時間與空間讓自己完全獨處,試著去了解自己。

2.改變觀點
你可能要從不同觀點來看自己。舉例來說,你可能認為自己不具有任何特別的天賦。許多人都有相同的看法,直到有一天,他們發現了自己的天賦,對自己的看法才隨之改變。你可能認為自己沒有熱情,你可能不曾嘗試有興趣的事情,擔心會失敗、或是被別人認為很愚蠢。上述種種對自己的想法,都有可能阻礙你歸屬於天命。

為了尋得天命,你可能要開始質疑你自己與其他人長久以來對你所抱持的看法。尋找天命的一個重要步驟,是對於自己的天賦以及在過去與未來感興趣的經驗,進行反省與思索。心智圖、視覺展示板、自由書寫等等,都是好用的工具。

3.多加嘗試
要找尋自己的天賦,必須嘗試新鮮的事物、造訪沒去過的地方,以及結識新朋友。你必須在面臨新機會時敞開自己,到不同的環境測試自己。假如不去嘗試新事物,你可能永遠也無法知道,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到底有多少。

Q4:如何幫助孩子,讓他的天賦發光?

A:《讓天賦發光》一書提醒大人,不要以為你接受過的教育就一定適合孩子,並因此限制他們的未來。你可能認為某些科目在找工作時比其他科目更吃香,然而世界一直在變,沒有人說得準到底將來哪一科目更容易就業。你所能做的,就是幫助他們以不同的方式,發展出好奇心、創造力、評判力、溝通力、合作力、同情心、內心的平靜、公民權等基本核心能力,挖掘他們最喜歡、最投入的特殊才華和興趣。他們會創造、完成自己的生命。

文/黃啟菱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未來Family 12月號(原標題:專家觀點 解答關於天賦的6大疑問)

責任編輯/陳憶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