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在臺灣持續升溫,累積死亡的人數突破兩百人。其中,有不少是在居家隔離時猝死,原因是血氧濃度太低,導致人體保護機制失常而不自覺,出現醫學上稱之為快樂缺氧(隱性缺氧)的症狀。然而,過去一整年,在全民的努力之下,生活如常的臺灣,與世界彷彿進入平行時空,但也因此讓不少民眾對政府防堵疫情的能力產生過高的期待,即使疫情出現破口,疫苗也遠遠不夠,卻仍然對臺灣能迅速控制住疫情具有信心。這種對政府的高度信任,其實已經讓臺灣面臨到「快樂缺氧」的危機!
想要避免快樂缺氧,醫護專業人員通常建議大家要透過不斷的自我檢查,或是由身邊的家人持續確認,來判斷血氧是否仍在安全範圍內。而面對疫情,要確認我們的民主防護機制,不會因為自大、自滿而崩壞的關鍵,同樣取決於政府是否願意自我反省,以及願不願意聆聽民眾的疑問,並且誠實地做出回應。
以近期引起不小爭議的疫苗採購數量來說,從去年到現在,臺灣總共採購了三千萬劑疫苗,姑且不論何時交貨,少於世界其他國家的購買數量是不爭的事實。三點四億總人口的美國政府,總共採購了超過十億劑的疫苗,而且還在不斷追加。美國採購的疫苗,已經足夠讓在美國境內,不論是否具有美國身份的居民,都能分配到三至四劑以上。另外,法國政府總共訂購了兩億一千五百萬劑,替法國六千七百萬的人口,爭取到至少三劑的空間。而在德國,去年也搶購了多達三億兩千萬劑的疫苗,打算分配給在德國的八千多萬人口。再看看英國,首相強生一開始雖然不相信新冠病毒的嚴重性,但是在自己確診之後,態度轉為積極,總計也為英國人民搶下了四億劑疫苗,準備給六千七百萬的英國人民使用。從以上的數字可以發現,世界上所有國家在疫苗採購的數量上,都是以總人口的倍數來估算,原因是沒人有把握能夠控制住新冠肺炎的疫情。因此,不論是採購疫苗,還是研發疫苗,各國的策略,無一不是雙管齊下,針對最壞的打算,做最好的準備,絲毫不敢掉以輕心。看到外國的疫苗數量,再看看臺灣,就不難想像為何民眾會提出疑慮。可是,近期的社會輿論,民眾連詢問政府是否沒有採購足夠的疫苗,都會遭到懷疑是破壞團結,甚至可能被扣上不愛臺灣的大帽子,如果社會上只能有全力擁護政府的聲音,國家如何團結?
事實上,政治人物希望能用對抗疫情來團結民意,甚至拉抬聲勢,並不是只發生在臺灣,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經驗。例如美國前總統川普在去年疫情爆發之初,因為深信美國的力量就能夠壓制疫情,決定與公衛危機抗衡,用強勢的言語大肆宣傳疫情而不肯示弱,來帶給美國人民信心。不過,偏離真實的結果,卻讓美國的疫情一發不可收拾。當時為了淡化疫情擴散的事實,讓川普最後付出了代價,只是這個代價不只是川普的政治生涯,還有超過五十萬美國人民,因肺炎死亡的遺憾。
根據各國去年的經驗,臺灣要在短期內能夠控制住疫情恐怕不容易,但與其用過份好聽的言語來掩蓋最壞情況發生的可能性,甚至是透過網路讓臺灣民眾不敢再提出對政府的懷疑,政府不如誠實地把最壞的情況傳遞給社會大眾,讓百姓可以根據自身的條件,做出最好的準備。其實人民要的是根據真相產生的安心感,而不是善意謊言引起快樂缺氧的隱憂。民眾的期待,政治人物聽見了嗎?
*作者為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