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因中國而重生的通膨時代!?

2021-06-23 06:20

? 人氣

通膨時代將因中國因素而重生嗎?(資料照片)

通膨時代將因中國因素而重生嗎?(資料照片)

上周美國聯準會召開利率會議,雖然繼續維持零利率未升息,但把預估開始升息時間由原來的2024年提前到2023年,官方承認「存在通脹可能超出預期的風險」,至於原因,除了美國通膨鷹派強調的「過火的財政政策」外,還有一個可能的外部因素:中國因素在發酵。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聯準會承認通膨風險存在

先前美國內部對通膨是否再起的爭執討論中,主要集中在拜登政府的財政刺激政策,過去幾波的紓困加上刺激方案、再加上未來的大政府計劃,等於有7-9兆美元的額外財政刺激,鷹派認為過火的財政支出將再點燃通膨,官方則認為4、5月的CPI(消費者物價指數)走高是短期因素,並無通膨之虞。聯準會上週的會議,雖然「形似鷹派實為鴿派」,但至少一定程度上承認通膨風險存在。

但對可能引發通膨的原因討論不少,多集中在美國的財政政策,不過,華爾街日報「中國嬰兒荒會引發全球大通膨嗎?」、日本日經新聞「中國將讓全球低通膨時代結束?」的文章,把低通膨時代結束與中國經濟社會情勢連絡起來,這種說法,道理大不大?

先回頭看通膨的歷史,二戰前通膨是常態性存在,每隔10年左右就會出現一次或大或小的通膨;二戰後有20多年的時間,大部份國家都享有高成長、低通膨的好光景,經濟學家以為永遠控制住通膨了,為此喊出「通膨已死」,但接著就是伴隨著能源危機等因素出現停滯性通膨的悲慘景況,歐美都出現過兩位數通膨,一直到1980年代初,聯準會主席伏爾克(伏克爾)把利率拉高到近20%,才硬生生「餓死」通膨這隻惡龍。

絕跡40年的有利因素

從1984年通膨降到5%再持續下降到1-2%並長期維持低檔至今已近40年間,不論經濟成長率或高或低、貨幣政策或寬或嚴,甚至利率降到零、寬鬆到大撒幣,通膨都是無蹤無影,除了少數經濟治理出問題的國家外,全球都享受一段不再有通膨的年代,通膨已死似乎殆無疑義了。

不過,考察為何過去40年全球能維持低通膨的原因,則未必能得到此結論,如果當年那些維持低通膨的有利因素消失,通膨當然可能捲土重來。

長期維持低通膨幾個重要因素中,關注技術面的進步者而言,看到的是技術進步帶來的生產力提升:主要是電腦資訊的普及化(一般可稱為是「通用型」的技術進步),讓生產力提升,不會如過去一樣經濟熱絡就帶動工資上漲引發通膨,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稱為「新經濟」;對關注全球化者而言,則認為全球佈局、供應鏈架構,拉平原來會引發通膨的壓力,是維持低通膨的主因。

而對從地緣政治著眼者而言,看到的就是中國的改革開放與蘇聯解體、印度改革等因素的影響。80年代之後先是中國改革開放,90年代之後是前蘇聯與東歐,打開鐵幕加入資本主義體系,同時印度也進行經濟改革,與國際接軌。整體而言,就是在十多年間,原有資本主義體系的勞動力(及各種資源)等於增加一倍以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