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幾年,很可能是那些具壟斷性大企業─這個時代主要指的是科技巨擘─日子難過的時候,因為歐美中等3大經濟體,都在磨刀霍霍的準備祭出反托拉斯(反壟斷)調查。
歐美中全部啟動反壟斷調查
上周歐盟正式啟動對谷歌廣告業務的調查,內容是有關谷歌在數據和服務上限制或排除競爭對手,從而損害競爭的控訴;同樣在上周,德國反壟斷監管機構展開對美國蘋果公司的調查,了解蘋果是否通過其「數位生態系統」建立了市場支配地位,這是第4家被德國調查的美國科技公司。上周四美國眾議院司法委員會也批准了6項反壟斷提案中的最後一項:《終結平台壟斷法案》,至於中國則從螞蟻金服到阿里巴巴、騰訊等多家企業紛紛因「反壟斷」而被調查、被罰。
那些一直備受關愛、追捧的科技巨頭們,一定有「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之嘆,事實上對科技巨擘壟斷勢力的批評,早已多如牛毛,但從未撼動其勢力,其壟斷性實力仍持續強化、鞏固,不過,這次看起來各國政府是要「來真的」,要以實際可動遏止科技巨頭的勢力,其中,當然有濃濃的政治味道。
數位與科技領域,被視為最符合「馬太效應」的產業:一個電話系統、或一個社交軟體,如果只有聊聊數人加入,不會吸引到其它人;但如果已經有數百上千萬人在此系統內,那就會吸引更多人加入,其它規模小者則是萎縮至死,這個領域大者恆大的結果最明顯。當年品質差的微軟能打敗麥金塔、錄影帶畫質較差的vhs取代beta,到晚近的手機作業系統戰爭,微軟、賽斑、黑莓等系統全部被淘汰,都算是馬太效應的「受難者」。
影響深遠的劍橋分析事件
也因為是產業性質使然,過去外界對科技巨頭們動輒超過5、6成甚至高達8、9成的市占率(谷歌的搜索、亞馬遜的雲計算、手機的安卓、螞蟻金服的金融科技、阿里巴巴的電商、臉書的20億人王國…..),在驚嘆之餘並無太多壓制遏止的想法,但這種放任的心態現在已改變,原因是與政治有關。
最關鍵的主因當然是2016年美國選舉中,劍橋分析藉著臉書的數據分析、同時也透過臉書進行「政治操控」,成功的把原本不被看好的川普送進白宮,震撼全球、影響深遠,甚至被認為「對現代民主的生存造成威脅」;而學界對科技巨擘的負面影響與批判也越來越多:如紐約大學教授蓋洛威的「四騎士主宰的未來」,巧妙的以天啟四騎士的瘟疫、戰爭、饑荒、死亡來比喻亞馬遜、蘋果、谷歌、臉書等四大科技巨頭,肖莎娜.祖博夫(Shoshana Zuboff)的《監控資本主義》、《主人還是奴隸》等書更對科技巨頭對現代人全面的監控、隱形的操弄進行全面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