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到圖4是四篇學術論文頁面截圖,分別是:諾斯(North, 1990)、亞瑟(Arthur, 1994)、葉崇楊與施世駿(2009)、張廖萬堅(2015)。為何要討論這四篇文章?因為依照部分台灣立法委員與大學教授的標準,Arthur (1994)具有抄襲North (1990)的嫌疑,North (1990)也具有抄襲Arthur (1994)的爭議。
更重要的是:葉崇楊與施世駿(2009)引用North (1990)與Arthur (1994),然後,張廖萬堅(2015)將葉崇楊與施世駿(2009)「條列」在參考文獻第32項,卻沒有在內文中「引用」,而且是大規模、連續地「抄錄」前者文句,導致內文出現抄錄而來的「(Arthur, 1994: 112; North,1990)」,即張廖萬堅(2015)「聲稱」利用North (1990)與Arthur (1994),但參考文獻卻沒有條列書目資訊。圖3與圖4是這二篇文章的關鍵畫面,呈現「(Arthur, 1994: 112; North,1990)」的表達接續在圖3與圖4內容,讀者可自行搜尋、驗證。
經濟大師諾斯與亞瑟
圖1內容來自North (1990),他是1993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諾斯(Douglass C. North,1920-2015)代表作。諾斯是中國最推崇的西方經濟學家,推崇諾斯的制度經濟學理論。台灣研究生使用中文撰寫的論文,也甚多是利用(拷貝)中國各新聞、學術網頁的內容。
North (1990, p. 141) 「參考文獻」的第3篇是Arthur (1988),第4篇是Arthur (1989);前面說的亞瑟(William Brian Arthur,1946年出生)就是這二篇論文的作者,他在1994年將過去的論文集結成Arthur (1994),其中的第七篇〈經濟的自我增強機制〉(Chapter 7 Self-Reinforcing Mechanisms in Economics〉是Arthur (1988)原文。
請注意圖1與圖2的逐字重疊敘述 “where increased prevalence on the market enhances beliefs of further prevalence.”共11字重疊的句子!若是在台灣,以上就成為政治人物與部分教授的炒作亢奮劑!因為他們抓到Arthur (1994)抄襲諾貝爾獎得主North (1990)的證據,然後,會有三位立法委員排排坐地聲討,搶鋒頭,聲稱抓到諾貝爾獎得主(或台大校長候選人)抄襲,好不威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