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蛋,問題在政治」,乍聽這句話,有些人直覺的反應會是「問題不是在經濟嗎?怎會是在政治?」其實,這種反應,某個程度,是受1992年美國民主黨籍總統候選人柯林頓的競選號召「笨蛋,問題在經濟」所影響。的確,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當年這句響亮的選戰口號,不但精準地設定他的整體選戰策略,最後讓他贏得總統寶座;另一方面,卻也沒想到讓這句膾炙人口的選戰號召在世界各地流行,台灣只是其中之一。
然而,經濟景氣衰退固然是美國1990年代初期的現象,但並不表示「經濟問題」永遠是任何國家在任何時代都是最重要的問題。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代,會有不同的問題,例如宗教、階級、種族、族群、奴隸制度、專制獨裁、自由化、民主化、人權、憲政體制、戰爭與和平等等,而政治更是貫穿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與問題。關於這一點,已故的專研威權統治和民主崩潰的美國耶魯大學教授璜林茲(Juan Linz)就曾斬釘截鐵的指出,除了社會、經濟與文化的長期結構性變數會制約一國的發展外,影響人類禍福最重要的短期變數就是「政治的變數」。
當我們講「笨蛋,問題在政治」時,政治到底指涉什麼?為什麼問題在政治?這就回到政治學ABC的問題了。記得那些年,當我在東吳大學教授「大一政治學」時,學期一開始,通常會用四到六小時去探討「政治是什麼?」可見這問題並非三言兩語就可以講的清楚的,尤其對初學者或非政治系科班出身的人而言,更是如此。
一般人想到政治,可能會直覺地有以下反應:政治是無止盡的權力鬥爭;政治是一種高明的騙術;政治是齷齪的、骯髒的、黑暗的、可怕的、腐化的;政治是狡詐、欺騙、支配的代名詞;政治是一群令人厭煩的人在搞的把戲;政治只是少數人的遊戲,和一般老百姓的生活無關。」以上這些對政治負面的描述或觀感,或許是來自個人生活的經驗,或許是人們代代相傳的信念。這一類對政治的認知與評價,沒有對或錯,只不過並非我這本書中所說的「政治」。
一般人對「政治」的厭惡或反感有其社會根源。不過,在西方兩千五百年政治思想史中,對「政治」(Politics)一詞,不乏有正面的意涵。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這位西方政治科學之父,就說:「人依其本性乃政治的動物。只有在政治社群中,人類才得以過著良善的生活。所以,從事政治活動是一種美德。」
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法國近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說:「唯有透過所有公民直接且不斷的參與政治生活,國家方能追求普遍的良善,或形成全民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