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1960年代被喻為「狂飆」的年代,時至今日已50個年頭,回顧當時民權、學生、反戰三大運動匯流,世新大學客座教授王健壯今(10)形容「宛如史詩般的交響樂」,其中68年可謂最激昂、動人的樂章,當年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遇刺、芝加哥反越戰示威被暴力鎮壓、美國總統詹森(Lyndon Baines Johnson)放棄連任、共和黨的尼克森(Richard Milhous Nixon)當選總統,換言之,「1968年,是悲劇、憤怒、狂飆、動亂的一年。」
財團法人龍應台文化基金會今(10)舉辦「美國:反戰、學運、民權50週年」思想沙龍,由《上報》董事長王健壯主談,回顧美國60年代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並從黑人民權、學生、反戰的歷史進程著手,剖析60年代對於美國政治、社會、文化之衝擊。
黑人民權走得坎坷 南北戰爭後依然未變
王健壯說,黑人民權發展走得坎坷、漫長、曲折,即使在南北戰爭後,美國總統林肯發表宣言、廢除奴隸制度,並配合修憲,明定美國不得存在奴隸制度、確保其公民身份及選舉權,然而,表面上一場內戰、總統宣言、三項憲法修正案好似將黑人從「白人的財產」變成「自由人」,但殘酷的現實並非如此,「內戰白打了,總統宣言、修憲案都形同廢紙。」
王健壯進一步指出,南北戰爭後,幾個南方州訂定《吉姆克勞法案》(Jim Crow Aat),在學校、住宅、圖書館、電影院、餐廳劃設「白人專屬區(Only For White)」,即是「隔離但平等」政策;更尤甚者,理應扮演「憲法守護者」的最高法院竟在1896年竟做出判決,黑人在公共車輛被隔離不違憲。
王健壯說,即便內戰結束多年,「隔離但平等」的種族歧視,不但合法化,更合憲、公開化;直至1954年,最高法院全票通過判決,南方各州在學校實施種族隔離政策違憲,然僅止於「學校」,「不代表學校以外的隔離制度消聲匿跡。」
金恩「我有一個夢」演說 沖垮白宮及國會高牆
因此,民權運動後期才有「聯合抵制蒙哥馬利公車運動(Montgomery Bus Boycott)」,南方各州也響應,紛紛發起罷乘、拒絕餐廳入座運動,王健壯表示,最後運動的洪流沖向美國首都,馬丁路德・金恩也在此發表著名演說「我有一個夢」,最後「佔領道德高地」、取得民意支持,最後沖垮白宮及國會山莊的高牆,並分別通過民權、投票權法案。
不過,黑人擁有「政治權利」,不代表擁有「經濟權利」。王健壯說,馬丁路德・金恩的夢尚未實現,於是在1968年發起「窮人運動」,盼替黑人同胞爭取就業、居住權,孰料最後卻被槍殺,「金恩最後的一場夢,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