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慶餘觀點:不要對蔣經國過褒過貶!

2022-01-31 07:00

? 人氣

蔣經國形象開始改變,是七八〇年代擔任閣揆、總統之後的「親民」作風、黨政高層提拔本省人士,以及江南事件後開始認真開放改革。我在1988年1月27日他葬禮舉行前三天寫的《蔣經國蓋棺論功過》就指出,「江南事件以前及以後的蔣經國判若二人。在確定蔣家第三代已因江南事件喪失權力接班的大好形勢後,蔣經國默默忍受黨外的批判而不予追究;八五年底進而宣布蔣家成員不會競選下任總統,也不會出現軍事統治;八六年倡議黨內外溝通及默許反對黨成立;八七年積極展開六項革新議題,並加速推行他的本土化政策。這兩年的蔣經國,人性善良和解的一面表露無遺。他的死會讓過去最反對他的自由派人士覺得是一大損失,完全在於他此一時期的貢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而他最令人感動的還在晚年經歷江南事件而被美國「擠牙膏」式要求改革,竟能從善如流、毫無反悔。我在《蓋棺論功過》繼續說,「一般政治人物越老越昏瞶,自知死期已近時更是萬念俱灰。蔣經國卻不屈不撓的與死神搏鬥,所做的都是準備澤及後世的事。菜根譚說「聲妓晚景從良,一世之煙花無礙。」對於蔣經國的最後評價,必須不能忽略這點。比起毛澤東晚年的倒行逆施及蔣介石的死不認錯,蔣經國算是「猶有黃花晚節香」了!」「他死時是一個改革者,剛好啣接上他贛南新政及上海打老虎的角色。與大多數政治人物的「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相比,他可稱是慎始慎終了!」

然而,蔣經國晚年雖有以上開放改革,他的改革卻如同我在《蓋棺論功過》最前面說的,因為他的突然逝世而「在制度上留下了不確定,沒有一件改革大計付諸實施」,一切都要到李登輝繼任後完成。而他對中共鄧小平等人「和平統一」的呼籲,更非今日國民黨人宣稱的以「開啓兩岸交流對話」回應,而是以「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回應。他還接受紐約時報專訪,說「與中共接觸(談判),就是自殺行為,我們沒有那麼笨。」他又接受美國新聞週刊專訪,針對中共提出的「一國兩制」反駁:「中共不守信用。任何期望中共允許兩岸統一後能保留不同制度的想法,都不切實際。」

蔣經國的功過大抵如此,他的獨裁及白色恐怖固然留下記錄,但更重要的還是他的「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及「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後人對他的評價無論過褒過貶,全都不切實際!

*作者為時事評論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