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機竟被誤判雷達雜波「手動略過」?東引事件曝國軍低空應處能力隱憂

2022-02-27 09:20

? 人氣

台海空防、防空面臨中共導彈、軍機沉重壓力,台灣飛彈部署密集度名列前茅,無論是美製愛國者還是中科院研製的天弓,甚至是對應各空層飛彈、航空的防空武器,旨在確保我重要設施不受攻擊。圖為天弓三型飛彈。(資料照,取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台海空防、防空面臨中共導彈、軍機沉重壓力,台灣飛彈部署密集度名列前茅,無論是美製愛國者還是中科院研製的天弓,甚至是對應各空層飛彈、航空的防空武器,旨在確保我重要設施不受攻擊。圖為天弓三型飛彈。(資料照,取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本月稍早,一架中共運-12機低空飛越東引,由於事件曝光源於民眾通報,外界質疑駐軍防空網絡「螺絲鬆了」。對此,空軍在國防部記者會中說明,該機「未進入我國領空和重要地區」,並稱確切航跡涉及我方偵蒐能力不便對外公布,淡化整起事件。然而,無論運-12機現蹤,去年底直升機加入擾台共機行列,都突顯了過去國軍防空接戰思維多停留在較高空層、空域;而從雷達性能、跨軍種的雷情傳遞,再到當前接戰規則、程序是否賦予第一線指揮官足夠彈性,似都有檢討空間。

防空在台海戰場環境的重要性,主要涉及共軍為數龐大的導彈部隊,戰爭初期可對我機場、雷達站、飛彈陣地、指揮等核心中樞實施精準打擊或飽和攻擊,使國軍立即陷入「摸黑瞎打」的劣勢。除本島固定目標外,其射程和持續提升的精度,要想擊中海上航行的艦船並非難事,這都突顯我方能否撐過戰爭初期,可能出現且不只一波的飛彈攻擊,這將成為直接影響戰爭走勢的關鍵。

因此,國軍持續針對天弓飛彈射程作提升(加大攔截彈性和效率),及日前美方同意售我愛國者飛彈效能鑑測等案保障台灣能維持精度和效能,備受外界矚目。

喜歡這篇文章嗎?

蘇仲泓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