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指導學生論文無數,教授學生人數更多,深深感到老師與學生的緣分,可遇而不可求,特別又是能創作能研究的學生。
在中正創校的早期,創作與研究仍然維持著殊途不同歸的狀態,然而深深濡染於創作,因為創作而得到研究的挹注,使我不斷從事兩者合一的嘗試。鼓勵、引進具創作才華的學生進入研究所,辛金順、陳國偉、解昆樺、許劍橋、李知灝、溫毓詩、金儒農、鄭楣潔、王志(山東陸生)等,是幾個閃亮的名字。其次,邀請作家進入校園駐校、座談或任教,李魁賢、鍾文音、舞鶴、駱以軍、黃英雄、岩上先生等,都是成功的案例。其三,辦理文學經典人物國際學術研討會:白先勇、鄭清文、黃春明、李昂、陳克華、巴代、渡也、李喬八位,緜延16年。中正大學是一個紀念臺灣經驗成長奇跡(蹟)而設的大學,擁有廣袤而美麗的校園,是文學與文人最佳的載體,而這樣的創作風氣在看得到與看不到之間,一直迴盪於綠蔭底,花雨之間。其四,協助嘉義縣市推展文學教育,如文學獎、作家作品編輯。
然而,我的指導不知為什麼,中間繞出一段空白,而凱琳是我在那樣長的時間以後難得再遇到的博士生。她說,她能夠進中正、找到我,是她人生最大的運氣。這已經超過一個學生對老師的崇仰,幾乎是粉絲的水平。我很感動於她這樣的心意,卻相應的有十二萬分的畏懼,在學生的成就裡,老師何與焉?除了對話,實際上最好的是她自己。
凱琳對在地文化有著莫大的關懷,她在不同的求學階段就分別以自己的家鄉「屏東」作為研究對象,來到《曙光:來自極東祕境的手札》,我們看到她能極淡定的掌握採訪與田調的技巧,透過深入的訪談、資料的檢索,挖掘母系傳說,琢磨再琢磨,形構了她這本書的創作主體。
書甫完成,有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得以邀請凱琳返校分享她的寫作歷程,演講裡PPT的影像,她的語言、手勢與笑容,流動成一座海洋,是陽光底下澎湃洶湧的無限熱情,是黑夜裡寧靜幽深的沉思。她說,馬崗是她母親的家鄉,母親的話語、信念影響了她成長,早早就在她的身體、心上銘刻烙印,展開為一篇篇驚心動魄的故事。她從未想過要以紀實的方式來進行小說創作,但在多次的田調與因之而來的研究經驗中,她充分理解了田野素材較一般素材的珍貴之處,在文化部青創獎勵補助方案下,完成了這本關於馬崗的紀實作品。
我曾經在許多研究場合或發表中一再表示,在臺灣文學領域中,關於海洋的書寫相對而言是匱乏的,更別說將海洋題材結合親子、飲食,予以多元化的再現了。迄今能被提起的作家不多,新生代的作家尤為少見。多麼欣喜,我們有了凱琳,有了馬崗。從小就聽聞許多人事物,馬崗就是她心靈裡一直承載著的遠方的家鄉,勤勉的田野調查,這個小漁村不起眼的生活日常,在她的筆下成為一種漁村的文化表徵。賣菜郎、潛水夫、小販、學生、新娘、乳娘、各種角色與職業,都在她的故事中活成一種有生命的樣態。看得出凱琳書寫時所懷抱的文學企圖,她要完成一個地方的共同記憶與時代刻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