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宕多時,民進黨選對會終於在5月17日做出「不禮讓柯文哲」之決定。就此,柯文哲表示:「這很奇怪,民進黨不禮讓我,難道禮讓丁守中?不理解他們的戰略邏輯」、「政黨也不完全是以勝選為考量,自己也尊重」,言下之意在指民進黨不繼續禮讓柯文哲而自推人選,為不理性的選擇。
民進黨為何最後選擇不禮讓柯文哲而自推人選,全面真軍已經提出六個因素為大家分析,在柯文哲的立場,他所不能理解的是:「民進黨自知自推人選勝選機會不高,甚至可能淪為小三,為何硬是要自推人選來打亂他原本十拿九穩的連任之路。」但這結果,不正是柯文哲自己造成的?
民進黨選對會做出的決定,絕對不是不理性的選擇,但這不是最佳的選擇,卻是不爭的事實。
在政論節目開始討論是否要禮讓柯文哲半年來,江湖上一直流傳著一句話:「最大的柯粉就是小英」,直指蔡英文總統是最想要禮讓柯文哲的人,此其來有自。因為站在民進黨主事者(即蔡英文)的立場,能否於2020年勝選連任,才是民進黨的最佳利益。
因此,對民進黨而言,現在(2018.5.18)最佳的劇本毋寧是:與柯文哲保持友好關係,讓柯文哲在2018年順利連任臺北市長,並如同2014年一般帶動民進黨在臺北市議員、鄰近縣市甚至全國的選情,使元氣尚未恢復且第一次於選舉中喪失黨產奧援的國民黨徹底遭邊緣化,創造出2020年繼續執政的最有利條件。
而站在親綠(或是反中、反國民黨)選民的立場,2018年能夠綠白聯手殲滅國民黨,於2020年延續本土政權,那麼柯文哲之後是否加入民進黨、是否成為民進黨2024年總統的最大競爭對手,並不是重點。如果柯文哲的基本價值相同,則2024年真的取代民進黨又何妨?
基於如此想法,民進黨本來就沒有非要於臺北市推出人選的理由(姚文智想選絕對不構成理由),與柯文哲合作一直都是最佳選項,但破壞此平衡的,正是柯文哲本人。
基層對柯文哲的反感持續蔓延,甚至可能讓民進黨臺北市基層選舉崩盤,才是民進黨最後不得不在臺北市自提人選的理由。這股對柯文哲的不信任甚至嫌惡,是自基層由下而上的,而不是自民進黨中央由上而下的,畢竟如前面分析,和柯文哲兩敗俱傷(甚至真的產生所謂「負面外溢」),從來就不是民進黨最好的劇本。而蔡總統最後給柯文哲「臺灣價值」的補考題,也只是為了安撫基層而給柯文哲的最後台階。
現在「柯粉」口中所謂「柯黑」,包含現在被痛恨至極的批柯媒體人(如鄭弘儀、彭文正等人),很多在2014年都是支持柯文哲的「柯粉」(但全面真軍不屬於此類,全面真軍早已於2014年即看透柯文哲投機政客的本性)。對這些「曾經的柯粉們」而言,最不能理解、也最無法接受的是柯文哲的反覆,以及對於兩岸立場的大轉彎,從「墨綠」變成「兩岸一家親」只是冰山一角。實則,柯文哲在其兩岸立場甚至與民進黨關係上,一樣選擇了一條「超乎理性思考」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