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扁時代的總統府秘書長邱義仁,3月底開始將在北海道大學的公共政策大學院擔任客座研究員1年。《朝日新聞》17日刊出對邱義仁專訪,談及即將屆滿1周年的「太陽花學運」(日稱「ひまわり学生運動」)是否在台灣紮根,對於台灣的公民社會及兩岸關係又有何影響。
《朝日》首先詢問台灣為何會發生「太陽花學運」?邱義仁認為台灣人的自我認同日益高漲,與國民黨馬英九政權的「親中」路線發生衝突,加上國民黨在國會以多數席次採取非民主的程序,學生的怒火於是爆發,指控國民黨的政策決定過程是不透明的「黑箱」,致使台灣民主發生危機,一般市民也以靜坐聲援。
邱義仁談及太陽花學運的發生背景時,引用了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對台灣社會的調查。去年自認是台灣人者約有6成,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的則為3成,但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者不到4%。而在20年前,台灣每4人就有1人認為自已是中國人。台灣有越來越多愛這塊土地與社會的人,但2008年上台的馬政權在經濟與政治上都向中國傾斜,民眾感受到卻不是生活變得更好,而是貧富不均,物價與房價齊飛,薪資卻不見提升。
對於「太陽花學運」佔領立法院被批評為「不法行為」,邱義仁認為學運的參與者並不是為著自己的利益,而是兩岸協定確實關係到多數國民。許多人也擔心,向中國傾斜是不是會損及我們的民主社會。邱義仁認為如前蘇聯垮台、追求中東民主化的「阿拉伯之春」,都是靠著年輕人的熱情突然湧現。就算了解其社會背景,往往也難以預測這些事件的發生。這次「(立法委員張慶忠的)30秒表決」,讓台灣社會累積的地下岩漿噴湧而出。
《朝日》稱讚台灣去年的學運非常穩健,對外國媒體的翻譯工作、對醫療與通訊的確保、對突然佔據的議場管理也相當周到。邱義仁認為以網路與智慧型手機進行動員與宣傳,已是當前的時代特色。在爭取民主化之後,台灣這幾年也累積了許多寶貴的公民社會經驗。包括反對土地徵收與反核運動、漢生病患與同志的人權問題在內,台灣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社會運動。與中國關係密切的企業前年想要併購台灣媒體(指旺中併購壹傳媒事件),也是因為學生運動的反對才功敗垂成。而「太陽花」這一代學生的老師,也剛好是台灣解嚴後追求民主化的「野百合學運」世代,這塊土地上的「太陽花」並非意外綻放。
「太陽花學運」雖然指出問題所在,但邱義仁認為真正困難的是解決問題。尤其在台灣與中國的關係發展之下,變得更為棘手。而且不光是與中國的關係,與國民生活的切身的種種問題更是堆積如山。學生面對民主社會的危機、權力與資本對生活的壓迫,要在社會中繼續保持批判,予以組織化是必須的。邱義仁也觀察到,雖然年輕人的投票率在去年11月的地方選舉中有所提升,但也沒有特別高。
《朝日》詢問邱義仁在學生時代,是否就想要成為一個政治家。邱義仁自稱在台大哲學系就讀時對政治沒有興趣,是基於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不滿與年輕人特有的好奇心,才開始投入民主化運動。當時的台灣社會沒有言論自由,Newsweek的某些報導要塗黑了才能販賣。就算成為公務員或律師,來自大陸的人與像他這樣的台灣人之間還是有所差別。
邱義仁說,民進黨在1986年成立後,政黨活動幾度遭到壓制,他當時就已做好了坐牢的準備。不過在中產階級的權利意識高漲下,台灣民主化只是時間的問題,別無他途。邱義仁說他在後來的政治鬥爭中也受到傷害(《朝日》特別標注邱雖遭起訴,但最後獲判無罪),離開了政治圈下鄉務農,在4年多的時間裡種植番茄與南瓜等作物。「雖然身體勞累,但仍夜不成眠」。
《朝日》與邱義仁也談到中國的經濟雖然快速發展,但言論自由與政治活動仍然受到嚴密管制。邱義仁認為中國也有許多人追求民主,在高壓統治下大家只能祕而不宣、或者離開中國。但中國的經濟發展也會讓社會發生改變,人們的意識也在發生變化。日本已是亞洲的民主化大國,無論中國或台灣,尊重民主價值的人們都需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