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心屏專文:傻得義無反顧,萬箭齊發!

2022-07-15 05:50

? 人氣

齊柏林生前於高空拍攝的身影。(財團法人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提供,©台灣阿布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齊柏林生前於高空拍攝的身影。(財團法人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提供,©台灣阿布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兼執行長萬冠麗一進錄音室、看到鏡頭就喊著「我生平最大的罩門就是面對鏡頭、上台說話!」她說腦袋總會霎時一片空白,其實我聽她這樣講不只一次了,每次都是她在台上侃侃而談時,提到自己對於上台的無措;然而,也許因為這幾年來做了太多事、也有太多事想做,讓她一開口總有說不完的故事,能拋下不安滔滔而談,她還有一樣本事,就是讓聽者為她那股那股執著的傻勁兒忍不住想幫她。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有一次我去拜訪一位企業家,他對我說,萬冠麗妳就只有一個字形容,就是——傻!」

她的傻,是所走過的每一步都摸著石頭過河,不知道能不能成功,仍然勇敢往前。因為堅信透過齊柏林25年來累積的珍貴空拍影像,透過「看見」認識台灣,可以產生改變的力量,在齊柏林驟逝整整1年後的2018年6月,就成立了「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接著,在沒有經費的情況下,透過群眾募資,隔年,2019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當天,讓「齊柏林空間」展館在淡水誕生。

2020年,以齊柏林留下的影像製作的環境教育教案,開始在各學校推廣;2021年舉辦「為台灣尋找下一個齊柏林」活動,2022年,將「iTaiwan8空中影像資料庫」重新改版上線。齊柏林走後的這5年,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第一次,沒有任何一樣是她的專業,但每隔一年卻能成就一件大事。「人家常問我短中長期計畫是什麼?我說是萬箭齊發!每件事都很重要,就一起走了!」

20220713-萬冠麗接受趙心屏podcast節目〈人生從此不一樣〉專訪。(趙心屏提供)
萬冠麗接受趙心屏podcast節目〈人生從此不一樣〉專訪。(趙心屏提供)

1.聆聽趙心屏〈人生從此不一樣〉podcast專訪萬冠麗

2.下載好好聽FM app(IOSAndroid

20220713-志工以手工方式一張張精確標註GPS和關鍵字進行影像的數位典藏。(財團法人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提供)
志工以手工方式一張張精確標註GPS和關鍵字進行影像的數位典藏。(財團法人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提供)

一粒麥子死了落在地裡 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現在看來,齊柏林的喪生宛如一粒麥子落在土裡,如今結出更多的子粒來。然而這些子粒究竟能否結實,最初萬冠麗都沒有把握。她把自己的事業交給公司幹部負責,自己每天為基金會工作超過16小時,每天熬夜慢慢寫出一個個計劃。在摸索過程中,不知道哪一項可以先實現,所以「一擬出計畫就往前走,而且必須連走帶跑,才能讓人看到基金會的決心!」

當8052位民眾參與募資,讓她成立基金會後的第一個心願:「齊柏林空間」展館得以實現,讓她非常感動,也有了信心,從此齊柏林的空拍影像可以透過策展主題,讓人從齊柏林的視角,看見台灣、認識台灣,從而產生改變台灣的影響力。

齊柏林生前以25年拍攝了10萬張空拍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以及上千小時的空拍影片,將這些珍貴的影像資產保存起來是基金會的核心計畫,萬冠麗從來沒聽過什麼是「數位典藏」,直覺底片只要經過掃描、建立關鍵字即可,她詢問一位拍照專業人士,若委託他做,一張底片掃描加關鍵字多少錢?對方回答700元,700乘以10萬就是7000萬,當下萬冠麗被這天文數字嚇壞了!心想基金會才剛成立,不能被這麼龐大的數字壓著,身為執行長,她必須讓同事安心,於是當機立斷,先從50萬張數位照片著手。

即使是數位照片,每一張仍必須建立GPS座標與地理位置、關鍵字等詳細的「屬性資料」,都是由基金會志工一張一張以「手工業」的方式進行;台灣多山,山是齊柏林拍攝最多也認為最美的,但許多空拍景象十分相似,台灣3000公尺以上的山有268座,到底這一張照片的山位在哪裡,每張都得比對Google Earth和其他軟體才能找到正確位置,同時也仰賴地理系背景的志工協助辨識,往往一張花上半個小時還不見得能作出所有的資訊。

「到目前為止一張一張的大概做了2萬多張數位照片、4000多張底片,過程快不得;在有系統的分類以前,找照片有如大海撈針。我沒辦法很快再拍一部電影,但我要讓大家趕快看到過去25年齊柏林在空中拍的影像」。萬冠麗和基金會志工齊心努力、一步一腳印地與時間賽跑,進行典藏工作的同時也透過策展,讓民眾了解基金會做的事和決心。2019年的「見山」、2020年「逐岸」,以及目前正在進行的「映河」三檔特展,都在「齊柏林空間」讓觀者透過看見、省思台灣的環境問題。

20220713-2019年成立的「齊柏林空間」 透過策展讓民眾看見台灣。(財團法人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提供)
2019年成立的「齊柏林空間」 透過策展讓民眾看見台灣。(財團法人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提供)

天公疼憨人?關鍵時刻每遇貴人相助

數位典藏必須成立資料庫,萬冠麗為此來來回回請益了1、2年,終於找到做影像資料庫的公司,由於影像數量龐大,資料庫必須量身訂作、寫程式,經費需要500萬,這又是一個難關;洽談過程中,其中一位業務代表是cisco代理商,讓她想起cisco總經理陳志惟是EMBA學長,似乎是一線曙光,聯繫之後,時任總經理的陳志惟(現任SAP思愛普總經理)承諾幫忙,「他是貴人天使,在他的幫忙下,完成資料庫的建構,資料庫成立了!」 

當她希望把影像轉換為環境教育的素材,找學校老師合作製作教案,卻發現困難重重,沒有得到回應,這時貴人又出現了,勤誠興業董事長陳美琪牽線,找到研揚文教基金會,和相關老師對應、作成教案,她一心念想的環境教育終於開始在學校推動。萬冠麗希望藉這樣向下紮根,把環境教育做得更紮實,同時也希望學校和研究單位能運用齊柏林空拍影像輔助教學和研究,接下來也期待跟企業合作,不論是企業的環境公益日或ESG,讓資料庫中的珍貴影像能發揮更大的價值。

回想齊柏林出殯以前,她在靈堂「上班」的整整32天,每天左思右想,覺得老天爺一定是希望把齊柏林的責任分攤給更多人,由一個人變成2300萬人,大家一起承擔的話,就能為台灣環境做更多事。所以必須有一個組織,將齊柏林的使命梳理成更多計畫,「當時就這樣傻傻地往前走⋯⋯」。我想,就是因為萬冠麗的傻勁和一顆熱切的心,讓她在關鍵時刻總會遇見貴人。

她的天使貴人還包括全家便利商店。一位EMBA學長黃君毅在餐會中主動向她詢問、表達關心,促成了全家便利商店的「零錢捐」全家一起看見台灣5年公益計畫,「這是非常非常大的支持,讓一項項紙上計畫開始出發⋯⋯」,萬冠麗欣慰地說。

聽她每一項計畫都推動得如此辛苦,讓我一時不忍追問開拍「看見台灣III」的進度如何?怕她壓力太大。當年齊柏林想拍「看見台灣II」的心很大,想讓觀眾看見台灣、看見世界,要到日本、中國大陸、紐西蘭、馬來西亞等地拍攝,隨著齊柏林的逝去,「看見台灣II」成為歷史名詞,而未來的「看見台灣III」呢?我還是開口問了。

20220713-電影「看見台灣」即將上映滿十周年。(財團法人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提供, ©台灣阿布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電影「看見台灣」即將上映滿10周年。(財團法人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提供, ©台灣阿布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看見台灣上映將滿10周年 新計畫啟航!

她的眼睛望著我:「萬箭齊發的每個計劃都要經過摸索、請益,只有一個我不敢碰,就是看見台灣III。這真的非常的困難,我不是導演、不會拍攝,當年是因為齊柏林的夢想才成立阿布電影公司,要拍看見台灣III一定是萬眾矚目,對我來說壓力非常非常大⋯⋯」。可是,怎麼可能不做呢?

萬冠麗繼續娓娓說著:「去年我突然意識到2023年就是看見台灣上映滿10周年,這是很重要的數字,這10年台灣環境真的進步了嗎?齊柏林的看見,讓大家有更多作為嗎?10年後,這件事該接續了,我是不是應該再勇敢一些,把它啟動?如果我沒有啟動,這計畫會更困難,我就跟自己說,鼓起勇氣吧!就讓這件事情往前走!」

總是走帶跑、劍及履及的萬冠麗,去年就拜訪了6、7位紀錄片導演,希望他們提案,以導演的視角,想讓台灣人看見什麼樣的台灣?最後,終於和其中一位導演有了共識和相同的願念,「看見台灣III已經開始拍了!目標就是2023年11月1日,看見台灣首映滿10周年的日子,在院線上映。」

聽到這裡,我深吸了一口氣,坐在面前的這位女子,把自己的事業全然放下,為著朋友的義氣,義無反顧地奔走忙碌至今,端出一個接著一個亮眼具體的成果,她真不容易!

「我先保留導演,怕他壓力太大,明年會辦記者會,讓大家知道有這樣的計畫,讓導演向大家說明他的理念,希望透過他的視角,再讓大家看見台灣。」

「這5年,我的人生真的從此不一樣,把自己的自由都拋棄了,把我的時間、能量、精力都花在經營這個非營利組織,成就『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我覺得非常值得!」

萬冠麗的論文指導教授和我一樣,都是李吉仁老師,李老師鼓勵學生做一個10年大夢,萬冠麗正走在她10年大夢的路上。當她聽到我訪問李老師,聽到老師服務的誠致教育基金會的三不原則:「不困難的事不做,不能擴大規模的事不做,沒有影響力的事不做」,感到莫大的鼓勵,因為,這不就是正在做的事嗎?如果有機會讓她再跟齊柏林說說話,她會說:「我做到在靈堂對你的承諾,做了更多,努力把你的影像發揮更大影響力,尋找跟你一樣有理念的人,更多齊柏林們,接續你,把一粒麥子發揮更多影響力在全台灣⋯⋯。」

1.聆聽趙心屏〈人生從此不一樣〉podcast專訪萬冠麗

2.下載好好聽FM app(IOSAndroid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前台視、東森主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