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矮行星」地位也不保!最新研究:冥王星可能是10億彗星組成的「巨型彗星」

2018-05-31 20:00

? 人氣

冥王星的表面有一片心型地區。(取自NASA)

冥王星的表面有一片心型地區。(取自NASA)

向來給人遙遠又神秘印象的冥王星,經人類數十年來極力探索後,從太陽系9大行星之列遭除名,被降級為「矮行星」,令擁護冥王星的天文學家非常遺憾,日前還有一派天文學家呼籲重新將其正名為行星。不過冥王星可能連「矮行星」的地位都不保,因為美國天文學家最新研究發現,它可能根本不是行星類星體,而是由約10億顆彗星碰撞聚合成的「巨型彗星」!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冥王星可能是「巨型彗星」

冥王星主要由固態氮、岩石與冰組成,有5顆衛星環繞,是太陽系邊緣「柯伊伯帶」(Kuiper Belt)上最大型的天體,1930年被美國天文學家所發現,公認為太陽系9大行星之一,直到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IAU)重新定義「行星」概念之後,被降級為「矮行星」。近來科學家仔細分析冥王星上的冰河「史波尼克高原」(Sputnik Planitia)後,對於冥王星的起源提出新的推測,認為冥王星可能是「巨型彗星」。史波尼克高原位於冥王星上著名心型地區的左側,由冰河所組成,其成分主要為氮氣。

冰川內部的氮含量與約10顆彗星相同

美國西南研究院(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科學家葛萊恩(Chris Glein)及威特(Hunter Waite)23日在知名行星科學期刊《伊卡洛斯》(Icarus)上發表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巨型彗星」(the giant comet)假說模型,他們發現冥王星冰川內部的氮含量與約10顆彗星聚集起來的氮含量,竟奇妙地一致,也與柯伊伯帶其他天體如67P彗星的化學組成相似。葛萊恩說:「我們的研究顯示,冥王星最初的化學成分是從彗星的碎塊演變而來,後來變化為液態水,並可能在表面下形成海洋。」

67P彗星全稱為「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67P/Churyumov-Gerasimenko,簡稱67P),歐洲太空總署(ESA)2014年至2016年間執行登陸彗星任務,讓2004年升空的彗星探測器「羅塞塔」(Rosetta)發射小型登陸器菲萊號(Philae),成功登陸在67P彗星由冰與岩石組成的表面,創人類太空任務歷史上首度登陸彗星之壯舉,「羅塞塔」任務期間傳回彗星組成物質,幫助人類解開彗星成分的謎團。

葛萊恩與威特將「羅塞塔」及美國太空總署(NASA)「新視野號」(New Horizons)的任務數據,與史波尼克高原底下的氮含量進行比對後,認為冥王星的起源可能有新的解釋。NASA於2006年發射的無人探測船「新視野號」,在2015年7月飛越冥王星,成為人類史上第一個最接近冥王星的探測船,科學家據其回傳的影像推測,冥王星表面冰層下可能蘊藏巨大的海洋。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娪嫣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