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忠觀點:好的民主是甚麼?

2022-07-30 07:00

? 人氣

西式民主的缺點早已浮現

英國前首相湯尼·布萊爾早已於2014年12月4日在紐約時報刊登了專文:民主是否已死?。他的論點包括: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真正的民主,光有投票權是不夠的。

(2)一些初出茅廬的民主國家,至少在短期內,不如一些獨裁國家有能力滿足大眾的需要。 

(3)對民主政治有一種普遍的不適感和幻滅感。

(4)民眾感受到缺乏改革的影響。 

(5)既得利益的強大集團可能阻礙改革。

(6)如果我們真的相信民主,則現在是改進民主的時候了。

BBC 新聞的中文版也於2017.06.15刊登了一篇文章,標題為:一地雞毛:英國民主這是怎麼了?其中談到:民主中的"民"是不是還在做"主"?也談到:為人民的服務不算太好,需要討論如何改善現狀等。

可見許多知名的西方媒體早已察覺到〔西式民主不是好的民主〕。但主張西式民主的學者及政治人物或許無力改善根本原因,因而造成了西式民主每況愈下的窘境。

在對西式民主失望之餘,選民只好改弦更張,以致沒有從政經驗的政治素人如川普及澤倫斯基,在2016及2019年都可被選為該國的領導人!而由他們的施政及決策觀察,也毫無〔以人民之福祉為主〕的觀念;澤倫斯基甚至將烏克蘭軍民推向殘酷戰火的深淵,哪裡配領導一個國家?

西式民主的結構性缺點

除了易忽略人民福祉之外,西式民主還有不少結構性的缺點,包括:

(1)易與金權掛鉤並阻礙改革:在西式民主中,因為有大規模的普選,參選者必須在選舉時花費大筆金錢,而選區愈大就愈花錢(雖然選舉後有補助款的設計,但大多數人在選舉前還是要靠捐款)。因此依賴政治獻金並與金權掛鉤就成為常態。金主因此可影響政策並阻礙改革(正如湯尼·布萊爾所說),例如美國的槍枝氾濫多年來一直無法解決!

(2)很難選賢任能:賢能者較能落實與人民福祉相關的政策。但大規模而十分花錢的普選會造成賢能者卻步;而且下一次選舉時可能因落選而失掉工作,賢能者會有誘因來參與此種普選嗎?倘若決定國家政策者多非傑出的賢能者,會有很好的政策?會重視人民的福祉嗎? 

(3)較易空轉與內耗:在多黨制的民主下,若當選的政黨與原先不同,則政策反轉的機會很大,最顯著的是川普當選後反轉了許多歐巴馬的政策,拜登當選後又反轉了多項川普的政策。首相或總理辭職並重組政府的情況也頗為常見,例如英國、義大利、日本等,因此西式民主的效能較差。

(4)不易有遠見:選民通常是常態分佈,因此絕大多數選民並非傑出之輩,而他們沒有遠見頗為正常。在〔一人一票、公民做主〕的形式之下,他們所選出的當選者也通常沒有遠見。如此,當選者會很重視有長期影響的議題嗎?例如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人口逐漸老化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