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歧視不在文字 而在文化

2015-03-31 05:50

? 人氣

外籍看護或保姆已經成為小家庭的助力,但社會上隨處可見的歧視心態依舊存在。(資料照/余志偉攝)

外籍看護或保姆已經成為小家庭的助力,但社會上隨處可見的歧視心態依舊存在。(資料照/余志偉攝)

記得某次,在台北市東區某間裝潢還算體面的餐廳,正當我與友人用餐完畢正打算離去時,看見一位打扮時髦的少婦,帶著兩個孩子與一名「外國籍勞工」(為了避免爭議,如此稱呼)進了餐廳坐了下來。服務員遞上三份菜單以後,只見外國籍勞工看著菜聽似乎面有難色:當時我心想,她是因為看不懂菜單不知如何選擇,還是因為宗教信仰的關係不知如何點餐?沒多久少婦招了服務員,直接幫外籍勞工點了一份最便宜的雞肉義大利麵。這名外籍勞工會講簡單的中文,一邊要吃飯還要一邊照顧另一個比較年幼的小朋友,而少婦邊滑著手機;這看似平常不過的場景,如果不是最近的外籍幫傭餐事件,我應該早就忘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外籍幫傭已經成為家庭照護的重要支撐。余志偉攝)

「外籍幫傭餐」這五個字因為出現在東區的某貴婦餐廳,引發了近日很大的歧視爭論。我們先來解構一下「外籍幫傭餐」:假設最大的爭議性是來自於這個長時間在台灣有貶低意味的「外籍幫傭」一詞,那麼,中華民國就是一個充滿歧視的國度了。google搜索一下「外籍幫傭」馬上就有成堆的項目映入眼簾,所有的人力仲介甚至政府機關,都不斷的在重複這四個字。有些名稱對於某些人看似比較能接受,諸如「外籍勞工家庭幫傭」。但試問,將其詞簡化,還不就是「外籍幫傭」?如果在人力仲介與政府單位中出現外籍幫傭這四個字乃客觀事實的描述並不具備歧視的意味,那為什麼加個「餐」字在後面,出現在貴婦餐廳,就是一種十惡不赦的歧視?

其實就英文來說,該餐廳的Nanny Meal就字面上並沒有太大的問題,Nanny Meal在美國還是一種給幼兒與老年人飲用的健康飲品;但Nanny Meal出現在一間台灣餐館,當漢語的語義是「外籍幫傭餐」的時候,人們所接受到的訊息就完全不同了。語言學有趣之處,就是特定的語言符號,出現在特定的場合,被特定的族群所表現之時,就會引起不同的聯想與觀感了。而一個餐廳或許無心的餐點命名,就是在這樣不經意的情況下惹上爭議。

(台北東區餐廳推出外籍幫傭餐惹議後,旋即發出道歉聲明。)


菜單上翻譯的Nanny其實是我一看到這新聞時最大的亮點,在台灣外籍勞工的服務項目似乎還沒開放到保母這一個領域,很多外籍勞工要幫傭又要帶小孩其實已經違反了政府相關的法令。這樣的常態在台灣社會處處可見,多數人又視而不見:這樣壓榨/漠視外地勞工權益的常態,難道就不是一種歧視?這樣無聲的壓迫所帶來的影響,是不是又比一間餐廳上對於餐點命名的用語,傷害來的更大?

說到底,字面上的歧視或許並不是真正的歧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