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台南的養殖漁民包車北上陳情,因為在蔡政府推動光電政策中,漁民都快失業了,原來所謂的「漁電共生」既未落實又荒謬。其實,類似問題可能會越來越嚴重,因為在蔡政府的能源政策中,台灣的生態是毫無立足點。
事情的起因是農委會所謂的「漁電共生」配套措施尚未出爐,但台南七股沿海濕地卻已有光電業者進駐,以高於當地養殖戶十倍的租金租下土地,使得養殖漁民面臨明年無地可租的處境。根據七股沿海土地資源保護協會理事長楊惠欽的說法,七股沿海1200公傾土地中,有7成原先都租給漁民作為魚塭,但如今有一半的人契約即將終止,明年就可能失業。
這是一次非常明確的資源(土地)爭奪戰,毫無疑問的是,原來的養殖戶、漁民是必然的輸家,最大的贏家當然是地主,因為他們「什麼事都甭作」,就得到過去10倍以上的租金收入,而且很可能是毫無風險「保證20年」的收益;其次則是種電的光電投資者,賴政策之賜,得到政府高額收購電價,同樣是保證20年,較地主差者是其承擔了一定的風險。
如果這一切都是自由市場上的趨勢、交易,或許可視為市場力量讓資源(土地)作更有效的利用,但實際上,這是由政策驅策所發生的變化,某個角度而言,甚至可說獲利者得到的是「尋租利益」,因為不論是地主或投資者得到的利益,都是因政府的高價保證收購而來。
因此,那些弱勢的漁民是完全的輸家,輸到連基本的工作與生計都可能消失,因為不會有任何養殖戶能拿出10倍地租繼續租地而能有利潤存活。極力吹捧扶植綠電可創造多少就業機會的蔡政府,其實應該想到,不論綠電能創造多少就業機會,大部份都跟這些漁民無關,那些養殖戶、漁民有什麼技能、利基與機會,轉業到綠電這個「新興產業」中?即使綠電產業能吸納少部份漁民,但也一定是從事沒有技術專業、收入少的低階體力工作。某個角度而言,這些漁民即使在綠電找到新工作,但也是「被異化」了。
除了漁民失業、生計無著落問題外,另一個嚴重的問題是:自然生態環境的傷害。
原本開放式、淺水、自然生態豐富的沿海溼地、潮間帶,在成為「光電特區」後,蓋滿太陽能板,整個區域的生態環境都將改變;七股向來以豐富的水鳥生態聞名,全球著名的保育類黑面琵鷺,每年秋冬即來此渡冬,而七股是全球最大的黑琵度冬區。蔡政府為了增加綠電,讓這種「種電計劃」連基本的環境影響評估都免了,未來七股的生態、黑面琵鷺的棲息,到底會受多大的衝擊影響,完全沒有任何評估與資料。
更值得重視的是,狂推綠電帶來的自然生態災難,七股可能只是冰山之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