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義診黃金陣容—《關懷的力量》選摘(3)

2023-03-02 05:10

? 人氣

2011年6月25日,「醫療服務團」返鄉回雲林義診。(作者提供)

2011年6月25日,「醫療服務團」返鄉回雲林義診。(作者提供)

三十五年前自從我加入台北城中扶輪社後,扶輪不只讓我成長,更讓我真正體會「超我服務」的精髓,身為杏林中人,從根除小兒麻痹、防治C肝到最近幾年Covid-19全球防疫戰,我無役不與,返鄉義診十年不間斷,守護故鄉永保健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的專業是醫療,一九九六年我義不容辭出任「地區消除小兒麻痺等疾病委員會主委」,為全球根除小兒麻痺盡一份心力。

除了擔任根除小兒麻痺主委外,二○○一年擔任地區總監時,我也利用醫療專業和資源,在臺北市政府舉辦肝病篩檢抽血活動。因為我們代表三四八○地區,所以設定「抽血三千四百八十人次」為目標,全地區動員起來,當時號召一百多位醫護人員投入這個公益活動,包括同樣醫療學歷背景的內政部長張博雅、臺大肝病專家許金川醫師也都蒞臨會場,為大家打氣加油。果然活動當天湧進了三千多人,等候抽血的椅子大排長龍,一直排到市政府外面了,活動結束後,我們還把這三千多份血液檢體,送至醫療單位進行檢驗並做成報告。活動圓滿成功,三四八○區社友們熱鬧風光辦成了這件好事,為市民健康盡一份心力,證明有志者事竟成。

回想起小時候,父親因操勞罹患胃潰瘍,家貧無力就醫,故鄉醫療資源又落後,最後只能喝神明的香灰符水,導致延誤就醫,最後不幸出血過多而英年早逝,令我大為抱憾。我告訴自己,等我長大成人、有能力之後,一定要幫助跟父親一樣貧病交迫的人。也許老天爺見我如此有心,因此創造了一個機緣,讓我就此展開長達十年的雲林返鄉義診之路。

說起雲林返鄉義診團,源起自十五年前。民國九十六年,當時雲林縣的蘇治芬縣長有感於旅北名醫很多是雲林子弟,醫術高超,而當時雲林縣各項資源遠遠比不上其他縣市,醫療資源尤是,蘇治芬縣長聯繫全臺灣最大民間組織社團「台北市雲林同鄉會」理事長張神其,問他能否組義診團返鄉服務鄉民,張神其理事長毫不考慮一口答應,並詢問我這個副理事長能否協助,「這可不是我心底醞釀多年的心願嗎」,當下我義不容辭立馬答應接下醫療委員會主任委員一職,我運用醫界人脈,號召許多旅北名醫,組成陣容龐大的醫療團隊,返鄉服務。

2010年7月24日,我們組成「醫療服務團」返鄉回雲林義診,長年不輟。(作者提供)
2010年7月24日,我們組成「醫療服務團」返鄉回雲林義診,長年不輟。(作者提供)

醫療團隊包括骨科、內科、婦產科、精神科及牙科,醫療陣容全都是一時之選,除了雲林在地的醫師及衛生局人員大力配合外,還有不少雲林旅北知名醫師,包括臺大骨科蔡清霖教授、三總骨科林柳池教授、北醫附設醫院愛滋病中心主任廖學聰教授、婦產科鄭丞傑教授、牙科蘇明圳醫師、王茂生醫師等,此外,由於雲林口腔癌罹患率長年高居全臺之冠,我也特別邀請檳榔一族視之如鬼神、看到他就逃之夭夭的「臺灣口腔癌防治先驅」韓良俊教授,一同下鄉義診。

這眾星雲集的「黃金醫療名醫團」,號召力十足,每年下鄉,總是一大清早就出現長長人龍,區區五百位義診名額,很快就秒殺。

記得有次去麥寮義診時,一位臺西鄉民跟我說,以前他北上去三總掛骨科名醫林柳池主任的門診,因為路途遙遠,必須前一天就搭車北上,聽到林主任要親自下鄉來義診,他開心得不得了,盼了好多天,排除萬難,非給林主任看一下才開心。

雲林口腔癌罹患率高,為了鼓勵鄉親多多接受口腔檢查,整條義診動線規劃,費了不少心思安排。

我發現,很多「紅唇族」鄉親,一看到韓良俊教授,都「跑給他追」,打死不想面對、不想檢查口腔,讓人哭笑不得。因此,我把牙醫診療椅安排在正中央,最熱門的骨科放最後,我還特別規定,所有鄉民必須看完每一個科別,才能領米、醬油等「完診」小禮品,就這樣,完美達成義診任務。

韓良俊教授下鄉,還找了不少學生來協助,只要發現疑似病例,馬上開始現場教學,遇到不熟悉的口腔黏膜病變,他會立即診視並說明病情,義診兼教學,韓良俊教授認為再好也不過了。

不只帶學生義診,韓良俊教授也會事先委請衛生局協助邀請各地衛生所家醫科醫師參加,他在現場示範如何為病人進行口腔黏膜檢查,從旁指導家醫科醫師實際操作。韓良俊教授認為,衛生所的家醫科醫師是直接面對鄉民的第一線醫師,經過這樣的實際操作練習後,一定可以大大提升口腔癌防治成效。

每年三、四月左右,我協同各科旅北名醫回鄉,進行為期兩天的義診,每次去四個鄉鎮義診,第一天看診一整天,第二天凌晨五點就起床用餐,六點出發上路,雖然行程緊湊滿檔,但大家不畏辛苦,十年下來,雲林二十個鄉鎮走透透兩次,為一萬五千位鄉民的健康把關,原本雲林縣高居不下的口腔癌罹患率,也從全國排名第一往下降到了第十八名左右,可說是成效卓越。

2020年8月29日,「醫療服務團」返鄉回雲林義診。(作者提供)
2020年8月29日,「醫療服務團」返鄉回雲林義診。(作者提供)

還記得某年,醫療團來到某鄉鎮進行骨密度檢查時,發現當地男生骨密度普遍都低於平均值,身為骨科專科醫師,第六感告訴我一定有問題,後來發現問題出在「飲用水」。

經過我一番探詢,發現當地因為水質不佳,幾乎人人都買RO逆滲透水來喝,鎮上三、五步就有一家賣水的店,但因為逆滲透系統過濾過的水,雖然可以去除有害的雜質,同時也會去除有益健康的礦物質,例如鈣和鎂等,長期飲用這樣的水,骨質容易產生問題。我提醒鄉親RO逆滲透水不適合長期飲用,如果真的無法改變飲水習慣,至少要適度補充鈣質。

「預防勝於治療」是同鄉會每年義診最主要的目的,能早期發現問題,及早防範疾病的發生或惡化,是我們最樂見的。

鄉村年輕人口外流嚴重,老年人因交通不便造成就醫困難,或是諱疾忌醫的不當觀念,常常錯失黃金治療期,十年來因雲林義診團的付出,喚起了民眾對自己健康的重視,讓我覺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有些義診醫師或志工,犧牲假期為鄉親服務,連續參加十年不間斷,他們的熱忱與愛心,更是讓我深深感動,滿懷感謝。

特別一提的是,義診團並不是辦完活動就沒事了,我們還會將民眾的血液、尿液等檢體做成檢驗報告,委請北醫公衛研究所邱弘毅副校長進行統計分析,希望找出鄉親罹患的疾病特性,進一步探討飲水、空氣品質、周遭環境與生活習性等關聯性,以科學實證的方法,提出對民眾健康及縣政府醫療政策的具體建議。

根據邱弘毅教授的研究報告,雲林鄉親C肝罹病率是全國的兩倍,肝癌死亡率也是高居全國之冠,這幾年雲林縣衛生局特別加強推動C肝篩檢,扶輪社當仁不讓,跳出來贊助鄉民免費篩檢C肝及C肝治療補助。

關於六輕造成的麥寮空污和鄉民罹癌率的關係,我們也和臺大公衛詹長權教授合作,根據詹教授的研究發現,六輕附近鄉鎮民眾尿液中常可驗出砷、鎘、鉛、鉈等九種毒性物質,而其中有五種是一級致癌物,我們衷心希望此研究結果能喚起政府對鄉民健康的重視。

我十六歲就離開雲林故鄉,至今已超過半世紀,我以生為雲林人為榮,我從小耳濡目染母親的慈悲與愛,熱心回饋家鄉,醫療是我最擅長的領域,我將持續貢獻我的專業,發揮扶輪社超我服務精神,持續為故鄉盡心力。

《關懷的力量──康義勝從醫的初心》立體書封。(釀出版提供)
《關懷的力量──康義勝從醫的初心》立體書封。(釀出版提供)

*本文由康義勝口述,吳佳晉撰文,劉舒恬整理記錄。康義勝為新北仁康醫院院長,先後創辦台北仁康醫院、新北仁康醫院及其附設護理之家,行醫數十年,並加入雲林同鄉會並組織「返鄉義診團」,長懷感恩回饋鄉里社會;吳佳晉為資深媒體人,前旺旺中時集團財經組主任,橫跨醫藥、影劇、財經新聞超過二十年,著有《從負翁到富翁》、《錢滾錢》、《這一生,一定要有一張保單》、《承擔:林佳龍的危機領導學》等。本文選自《關懷的力量──康義勝從醫的初心》(釀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