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觀點:海鮮游不出中美貿易戰場

2018-08-25 06:30

? 人氣

台灣水產業必須做好風險管控並從中找到新的貿易商機。(圖取自LeeCheMin@flickr-CC BY SA2.0)

台灣水產業必須做好風險管控並從中找到新的貿易商機。(圖取自LeeCheMin@flickr-CC BY SA2.0)

水產品是一種健康經濟的蛋白質來源,為僅次於鼓穀物、牛奶居人類第三大食物蛋白質來源,占總蛋白質供應量的6.5%或動物性蛋白質的16.4%,也是全球重要的貿易商品,水產貿易總額高達1430億美元,自然也成為此次中美貿易戰的籌碼。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由於高居全球水產進口首位的美國(2017年進口總額為179億美元),是中國大陸第二大水產品出口市場,2017年輸美水產品數量及金額分別占水產品出口總出口量的12.8%、出口總額的15.2%。此次中美貿易戰逐漸升溫,戰火亦延燒至全球兩大水產市場的進出口貿易,由於涉及民生產業格外讓人有感。在美方7月10日公佈的第二輪2000億美元加徵關稅產品目錄中,大多數輸美的水產品(如對蝦、鮪魚、鱒魚、比目魚、羅非魚、海鱸、鱈魚、鰻魚、螃蟹、龍蝦、生蠔、扇貝、貽貝等產品及相關製品)都列名其中,部分產品如羅非魚(出口到美國13萬公噸,4.26億美元)、對蝦(3.35億美元)、鱈魚(3.13億美元)等對美出口依存度較高,短期內也較難找到其他替代市場,勢必對中國大陸的水產業造成不同程度的衝擊;對此中國大陸官方可以透過產業結構調整去蕪存菁、實施獎勵性補貼、開拓國際替代市場及擴大國內消費力度,將影響程度降至最低。

不過貿易戰本是一刀兩刃,提高進口關稅雖然會降低中國水產品的競爭力,唯所增加的成本也會轉嫁給消費者,很可能造成美國當地海鮮銷售量降低,進而衝擊小型漁船、大型海鮮加工企業、餐廳等營收,尤其許多美國本土產的海鮮,係以原料出口到中國經加工後再回銷美國,因此對川普的作法並不認同。

而中國大陸官方也不示弱,相對提高美國諸多水產品的進口關稅,對美國水產貿易已造成衝擊,主要包括:波士頓龍蝦、象拔蚌、阿拉斯加野生鮭魚、雪蟹、鱈魚等,美國貿易商即指出賣龍蝦賣不過沒被加徵25%關稅的加拿大龍蝦,部分買家已轉向關稅較低的加拿大採購(2017年美國活龍蝦出口中國大陸的總值為1.28億美元)。中國大陸不僅是全球最大的漁業生產國,亦為全球最大的水產品消費國,目前每年消耗全球水產品產量的37%,隨著經濟快速成長,民眾對海鮮需求不斷增加,吸引全球優秀海產企業,到中國大陸開拓新的消費市場,來源廣泛;尤其隨著中產階級人口數增加,高端水產品也源源不斷輸入中國大陸,龐大的內需市場,也深化了中方在中美貿易戰中的底蘊。

這些年中國大陸雖然在水產養殖、 加工、行銷及貿易上有相當大的進展,海產出口金額達133億美元,水產品貿易順差超過100億美元,但因發展過於快速,使得中國大陸的水產業面臨到人力成本升高、養殖疾病叢生、藥物使用氾濫、養殖品質不一以及環境污染等壓力逐漸顯現,不利水產業的永續發展。若能藉此機會對中國大陸的水產業體質做徹底檢視,重新整裝出發,中國水產業將有一番新風情。

而台灣水產業發達,近年來在拓展中國大陸以外的國際市場表現遠不如預期,養殖之虱目魚、台灣鯛、鱸魚、石斑魚等,都曾遭遇產銷失衡,價格暴跌的慘況。面對這一波中美水產貿易戰,給台灣相當多的啟發與借鏡(場景若換成兩岸交鋒,台灣政府又該如何因應?)。如何分散市場,做好風險管控並從中找到新的貿易商機,考驗蔡團隊的應變力,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為農經博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