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且不論牛頓說這句話的背景,就事論事,這句話給了我們一些啟示,包括:
1.應明辨誰才是「真正的巨人」,以便站在他的肩膀上,使自己看得更遠。「錯誤的巨人」只會讓自己走向錯誤的方向。
2.每一代都應該有些「正面貢獻(正能量)」,讓後人可以看得更遠,讓人類的文明可以朝更正確的方向駛去。
印度聖雄甘地有一句名言:若您走錯方向,則速度是無關緊要的(Speed is irrelevant if you are going in the wrong direction.);禮記也告誡我們: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亦即,開始的差距雖很微小,結果卻是極大的錯誤。因此,正確的認知及正確的方向均極為關鍵;而若認知及方向錯誤,再努力也沒用。
以下是筆者經過深思並多方蒐集資料後的體會,包括:科技與人文、儒學與做人之道、品格與價值觀、反思的價值、民主的目的重於方式、普選式民主的缺點、台式民主與延遲效應等,請參考。
科技與人文
在科學上,無疑的,牛頓及愛因斯坦都是巨人,眾人可以站在他們的肩膀上看向更遠的地方。科技有一項特徵:不難驗證,絕大部分也有明確的指標,因此很容易比較優劣。西方人較早發展科技,科技成為他們的強項不足為奇。但中共已在許多方面彎道超車,將來如何猶未可知。
人文較難比較,大多數也沒有明確的指標,需靠個人的體會與認知。例如做人之道、品格與價值觀、政治制度等。這些難有指標的人文項目多非西方人的強項。以做人之道及品格為例,以往西方人大多依賴宗教,在宗教的影響力式微之後,這些也跟著滑落。
人文對人類文明的發展遠比科技重要,其原因在:科技的運用必須倚靠人,若人將科技應用到正確方向,可造福人類;但若人使用不當,則造成的災難將難以收拾。例如核能可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減緩氣候變遷,但核戰可自我毀滅;又如人工智能AI的應用(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進步的科技與落後的人文是極危險的組合,人類應引以為戒。筆者一生從事理工,但不揣冒昧以人文為本文探討的重點,希望能引起重視。
儒學與做人之道
在儒學及做人之道上,被尊稱為至聖及亞聖的孔孟是其中的翹楚,巨人之稱當之無愧。只是孔孟的學說已存在了兩千多年,在人類極度向科技傾斜的現代,不免對孔孟的儒學與做人之道有所忽視。
於2014.09.24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時,習近平於百忙中在第五屆國際研討會暨儒學聯合會上做了開幕致詞,主題是---儒學:世界和平與發展。足見他除了重視儒學與做人之道外,也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有所期待。
第二天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上刊登了習近平的開幕致詞,並以習近平之名發表了:拋棄傳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
於2019.11.16,中共也紀念了孔子誕辰2570周年,並召開了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六屆會員大會,中共國家副主席王岐山在開幕上致詞。儒家網上有他的致詞全文,其核心為傳統文化所推崇的小康、大同及天下為公,他也強調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這些文章顯示,現在的中共高層極重視儒學、做人之道、世界和平、天下為公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相較於台灣高層正在推動的去中華化、聽從到處販賣軍火而甚為好戰的美國,海峽兩岸的高下立判。
品格及價值觀
就個人而言,品格及價值觀將左右其一生的行事作風,並影響其所學知識的應用方向;因此,每個人都應重視品格及價值觀。而為人父母者在子女的成長階段有相當大的影響力,不可不慎。
周遭的環境及社會風氣對個人品格及價值觀的影響也不容小覷,因此有「孟母三遷」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說;而尊重他人以致彼此尊重,只是注重「公平」的基本價值觀而已。
在國際上,一個國家的價值觀理應以互利共贏(注重「公平」),尊重他國內政較為合理,也較符合同理心。但由美國及西方政府歷來的行徑不難歸納出:其核心價值是「自私的資本主義」,因此只要有利(不論對個人或國家),就會成為其行動焦點,不尊重他國或不注重「公平」已習以為常。
筆者認為,現代的國際戰爭絕大多數是西方國家所引起,尤其是美國。在「自私之資本主義」的價值觀下,美國極具影響力的軍工複合體若不搧風點火、若不賣軍火,將何以牟利?關於此點,筆者在風傳媒上有一篇探討:劉國忠觀點:現代戰爭根本原因之初探。
若人類社會繼續被「自私之資本主義」的價值觀主導,那戰爭將不會停止,人類也將前途黯淡!因為人類的高科技極可能在戰爭中被自私的政治領袖誤用,一旦擦槍走火,輕則大傷人類元氣,重則導致人類衰亡。
反思的價值
法國大文豪莫里哀是法國17世紀的喜劇作家、演員、戲劇活動家,法國芭蕾舞喜劇的創始人,他被認為是西洋文學中最偉大的喜劇作家之一。莫里哀有一句名言:「我向你保證,一個受過教育的傻子要比沒受過教育的傻子更傻」(I assure you, an educated fool is more foolish than an uneducated one.)。
再從常態分佈的角度來看,絕大多數人的智慧只是平庸,智慧很高者占極少數,但眾多受過教育者常自以為是(跟「瞎子摸象」沒有很大的差別),此種現象應該是莫里哀瞧不起「受過教育之傻子」的原因。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是典型之受過教育的傻子,他的傻在於將烏克蘭從一個好好的國家變成國破家亡、山河凋敝、人民流離失所;他的傻也在於不善於反思,還到處發表演說想使此種苦難繼續;而他又是由許多受過教育的傻子選出來的(有些受過教育的傻子甚至以他為偶像)。
受過教育者傾向於以自己的視野及邏輯來堅持己見。故曾參所說「吾日三省吾身」應延伸到:應該謙遜一些,反省自己能否由不同的角度來看問題,以儘量不要成為受過教育的傻子!對筆者而言,莫里哀與曾參都是思想上的巨人。
民主的目的重於方式
在民主制度上,孫中山先生與美國林肯總統的理念相近,都是以人民的福祉為主,都是巨人。林肯總統在約160年前有一句關於民主的名言:一個具有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將不會從地球上消失(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
很清楚的,其中的「民享」最重要,因為那是民主的「目的」,其餘兩項只是民主的「方式」。設想若沒有民享,徒有民有及民治又有何用?反之,只要能長期擁有民享,何必拘泥於民有、民治的方式?
「民享」不難理解,但目前的民主制度能否達到民享的目的?好的民主制度又是甚麼?頗值得深思。
民主可分為兩大類:普選式民主(又稱為直接民主)與集中式民主(又稱為間接民主) ,前者是當今世界的主流。集中式民主的例子包括:台灣在1996年之前的民主(總統、副總統由國大代表選舉)、企業的董事會、美國聯準會及中共人代會與中央政治局的民主等,在表決時都是少數服從多數。
就一個國家而言,無論是普選式民主還是集中式民主,都未必合乎民主的目的---以人民的福祉為主。在目的遠重於方式的考量下,理應以「施政時是否以人民的福祉為主」來判斷哪一個國家有較佳的民主?
西方人(包括學者)自以為普選式民主是「正宗的民主」,其實大錯特錯。因為現在的普選式民主不僅「漠視民享」,連民有、民治都非常畸形。選民只能在選舉當天做主(即便選舉公正);其餘時間都是當選者說了算;制度上雖有制衡,但成效不彰也曠日費時,何況制衡者本身有再當選的考量。
普選式民主的缺點
在普選式民主之下,候選人及選民都非常重視民調的高低,但民調並不等同人民的福祉,在過度注意民調之下,民主的「目的」不免遭到遺忘。此外,還可觀察到普選式民主在「方式」上有如下的缺點:
1.平頭式平等:不管知識水準也不論智慧高低,普選時每人都是一票,這是真平等還是平頭式的假平等應該非常清楚。在民智混沌而且有許多受過教育之傻子的情況下,候選人就有許多騙選票的手段。
2.候選人以勝選為主:執政黨及在野黨均想盡辦法勝選,因此在普選前會狠批甚至抹黑對手,負面選舉蔚然成風。許多候選人平時不多燒香,到了選前打恐中牌、抹黑牌、作弊或買票(包括政策買票)等。因為,若未當選一切免談,品格不免淪為次要(甚至不在考慮之列)。
3.選民多以意識形態為主:許多選民,不管受多高的教育,常以意識形態做為選擇候選人的依據。這也難怪,選舉時議題繁多(尤其是大選),政見受重視的情況不佳(多少人認真地看過政見?)。選舉時,選民多憑印象或以往的認知選擇候選人,因而以意識形態為主並不意外。
據筆者觀察,普選式民主還有其他的結構性缺點,讀者不妨自行觀察(而在集中式民主之下,這些缺點大都較為輕微或者可避免),包括:
1.無法就事論事:要再次提醒「當選者說了算」的問題:在普選式民主之下,選舉時只能選人,遇到事情時都是「當選者說了算」,因此「選人後的獨裁」特徵明顯,不是嗎?(在集中式民主下,高層不難就事論事地逐事表決,例如大企業的董事會、美國聯準會或中共的中央政治局)。
2.很難雙向溝通:好的選人要件包括「明確的政見與適當的溝通」。在普選式民主之下,很少人注意政見,選民又極難與候選人溝通及討論;因此普選式民主在先天上就不具備好的選人要件(在集中式民主下,選舉者不難就政見與候選人做面對面的溝通與討論)。
3.易與金權掛勾並阻礙改革:大規模的普選導致參選者在選務及造勢上須花費大筆金錢(選區愈大就愈花錢)。因此,在普選之前依賴捐款或政治獻金就成為必然,金主因而可影響政策並阻礙改革。
4.很難選賢任能:十分花錢的普選與對手的抹黑足以讓許多賢能者卻步。再者,下一次可能因落選而失掉工作,有多少誘因讓賢能者參選?經常出現「會選舉但不會治理」的非賢能之輩也不意外。
5.不重視遠見:從常態分佈來看,智慧平庸的大多數選民沒有遠見是正常現象(例如影響人類存亡的氣候變遷及全球暖化);候選人為了爭取選民的支持,在政見上自然不會強調遠見。因此,「不重視遠見」就成為選民、候選人與當選者的「共識」。
6.易空轉與內耗:在普選式的民主下,若當選的政黨與原先不同,則政策極易反轉,最顯著的是川普當選後反轉了許多歐巴馬的政策,拜登當選後又反轉了許多川普的政策。此外,首相或總理辭職並重組政府的情況也頗為常見,因此政策較不連貫,效能也較差。
長期下來,普選式民主的各項缺點會逐漸擴大---美國特別明顯,台灣也已接近。普選式民主的擁護者若能反思,不妨問問自己以下的問題:
1.普選式民主在英、美已實施了多年,他們人民的福祉有增加嗎?社會有變好嗎?英國前首相湯尼·布萊爾,為何於2014.12.04在紐約時報刊登了「改進普選式民主」的呼籲?其標題是:民主是否已死?
2.為何美國的社會已明顯惡化?包括:槍擊案激增、治安不良以致買槍自衛者眾、基礎建設落後(例如地鐵老舊、沒有高鐵)、貧富差距擴大、大選後極不平靜(例如暴民於2021.01闖進國會山莊)、遊民及無住宅者漸增、城鄉差距及人民兩極化等。
3.積極宣揚普選式民主而頻頻召開民主峰會的美國,其政治領袖為何只注重民主的「方式」?為何不強調民主的「目的」?(由美國近年來社會上的亂象看來,強調民主的「目的」只怕會自曝其短)。
4.近年來美國的大選為何常造成兩個爛蘋果現象?在此現象下,選民們對大選的興趣缺缺,或者只能從候選人中挑一個比較不爛的蘋果。
所以,普選式民主有不少「方式」及「結構性」的嚴重缺點,崇尚普選式民主的社會走向衰敗只是剛剛好而已(不衰敗才令人詫異)。但大眾一旦嘗到普選帶來的參與感與被重視感(即便只在選舉時),要收回來談何容易?
許多人被西方政客及媒體誤導,誤認為普選式民主是人類未來的方向,因此很難接受集中式民主。許多人甚至堅持將「非普選式民主」的政治制度冠以「獨裁」之名。他們知道集中式民主(間接民主)也是一類民主嗎?可曾想過哪一類民主較能達到目的?堅持己見者豈不是「受過教育的傻子」?
集中式民主最讓人詬病的應該是:選人時由極少數人投票決定,因此被懷疑有「私下運作」及「利益交換」的弊端。筆者的看法如下:
1.應做中肯的比較:普選式民主及集中式民主的選人都不完美,應做全面而中肯的比較才知道優劣。比較的原則包括:重視此議題、寬度及深度都夠、能否達到民主的「目的」、要有具說服力的論述及例證等。
2.對私下運作宜正面看待:前面說過,好的選人要件包括「明確的政見與適當的溝通」。私下運作中的溝通「有利於選人及當選者爾後的施政」。至於私下運作及利益交換的內容是否恰當,可從爾後施政的結果來觀察。亦即,當選者在施政上是否以人民的福祉為主,將是最好的依據。
3.應符合國情:海峽兩岸在20世紀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有「嚴重的民智未開問題」;在普選式民主的前提不成立之下,集中式民主顯然是較好的選人方式。由以上的分析顯示,普選式民主並未較佳。
筆者覺得應該再次強調:政治制度與做人之道、品格及價值觀類似,難有明確的指標,而政治制度並非西方人的強項,不宜盲目地跟隨西方!
台式民主與延遲效應
台灣從1948年到1996年(共48年)是集中式民主時期,當時的總統、副總統是由國大代表選舉;從1996年到現在(共27年)則是普選式民主時期,總統、副總統由人民直接投票產生。因此,台灣經歷過此兩類民主,而台灣經驗可做為比較二者優劣的一個例證。
在集中式民主時期,可觀察到主政者非常重視人民福祉(民主的目的),且不論前期,在1968年到1996年之間集中式民主的後期,筆者親身經歷的惠民措施包括(可由維基百科或其他網站上找到資料):
1.建立初期的基礎建設:例如在70年代推行了十大建設,包含六項交通運輸建設、三項重工業建設、一項能源建設。
2.產業升級:70年代先後成立了工研院及新竹科學園區;鴻海、宏碁、華碩及絕大多數的半導體產業均成立於70年代;台積電及輝達(AI大廠)較晚,分別成立於1987年及1993年。
3.深化基礎建設:於1984年確立了十四項建設,包括公路擴展計畫、北捷建設計畫、鐵路擴展計畫、電力擴建、石油能源、電信現代化、水資源開發、防洪排水、都市垃圾等。
4.提升人民素質及健康保險:九年義務教育早在1968年就已實施;一代健保則自1988年開始著手規劃,到1994年完成全民健康保險法,並自1995年實施(二代健保則於2013年起實施)。
但許多事有「時間延遲效應」,效果需要一段時間之後才會顯現(類似「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遺憾的是,多數人未考慮到此效應,以致會把集中式民主時期種樹的效果,歸諸於其後的普選式民主,公平嗎?
台灣在普選式民主時期,除了沒種甚麼樹之外,還惹了不少禍,例如兩岸政策、台獨政策、教育政策、能源政策、去中華化、做美國馬前卒以對抗中共、延長兵役時間,以及花費大量稅金購買美國軍火、準備在台灣本島布雷等。這些錯誤的政策只怕會債留子孫及禍延後代!
此外,經由普選式民主選出來的民進黨政府,常罔顧品格與人民福祉,例如假學歷、論文抄襲、萊豬、新冠疫苗、蛋荒、極差的公共建設等,再加上詐騙及毒品問題,社會已急速惡化,堪稱是對普選式民主的極負面示範,而對「民主進步黨」的黨名更是莫大的諷刺!
台灣在集中式民主時期則有截然不同的風氣,70年代以後的主政者如蔣經國、孫運璿、李國鼎、趙耀東等不僅貢獻有目共睹,也十分清廉。老一輩若不健忘,應該還記得在1972年(51年前),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推行了十項革新,使政府的行政更為簡廉有效。
由以上的比較可知,台灣在48年的集中式民主時期,主政者的表現及操守遠優於之後27年的普選式民主時期。
主張普選式民主的政治學者及民眾(尤其是年輕人)知道這些信息嗎?還會認為普選式民主是未來的方向嗎?而台灣普選式民主的催生者---被尊稱為「台灣民主先生」的李登輝,究竟是巨人還是罪人?
結語
1.應明辨誰才是真正的巨人以便站在正確的肩膀上;而錯誤的巨人只會帶自己走往錯誤的方向。在人文重於科技的認知下,筆者對重要的人文進行了探討,包括儒學與做人之道、品格與價值觀、反思的價值、民主的目的重於方式、普選式民主的缺點、台式民主與延遲效應等。
2.科技絕大部分有明確指標,不難比較優劣。西方人發展科技的時間較早,成為其強項不足為奇,但中共已在許多方面彎道超車。做人之道、品格、價值觀以及政治制度等人文項目,則難有明確指標,多靠個人領會;這些人文項目顯然非西方人的強項,不宜以西方人做為榜樣。
3.國際間理應互利共贏及互相尊重,自私的資本主義則易引起戰爭,結合進步的科技則後果堪虞。目前中共高層對做人之道、對和平發展、世界大同甚至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視,都顯現於紀念孔子誕辰的研討會;對比於台灣政府的去中華化、以好戰之美國馬首是瞻,高下立判。
4.莫里哀有一句名言:「我向你保證,一個受過教育的傻子要比沒受過教育的傻子更傻」,除了可證之於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以及他的選民身上之外;由不同的角度來看問題(減少瞎子摸象),遇不同意見時能夠深思,儘量避免成為受過教育的傻子,應該成為每個人反思的重點。
5.普選式民主已實施多年,可觀察到不少方式上或結構性的缺點。近年來美國社會上的亂象頻仍,包括:槍擊案激增、治安極為不良、基礎建設落後、貧富差距擴大、大選後極不平靜、遊民及無住宅者漸增、城鄉差距及人民兩極化等,都只是剛剛好而已,不發生才令人詫異。
6.無論政府的表現或主政者的品格,台灣在歷經48年的集中式民主時期,均遠優於其後27年的普選式民主;因此普選式民主的催生者---李登輝顯然不是巨人。希望政治學者能將各國的民主經驗彙總(包括美、台、中),並在溝通及辯論後形成共識,為人類找出適當的民主之路。
*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核工學士及柏克萊加州大學材料碩士及博士,曾任中鋼公司主管及《全國工總》之《環境與安全衛委員會》副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