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明瑞觀點:2024年台灣大選的老少配與藍白合

2023-11-10 06:50

? 人氣

20231102-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左)、總統擬參選人郭台銘(中)、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右)2日出席台北葫蘆寺觀音佛祖出家紀念日北宮媽祖起駕大典。(顏麟宇攝)

20231102-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左)、總統擬參選人郭台銘(中)、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右)2日出席台北葫蘆寺觀音佛祖出家紀念日北宮媽祖起駕大典。(顏麟宇攝)

一、前言

台灣第16屆總統選舉拉開序幕之後,各黨候選人相繼就位,2023年9月以後,根據各種民調顯示,執政黨的候選人一直保有較高的支持率,且與在野黨的每位候選人的差距都在百分之十以上,各種統計數字均顯示,在野黨的聯合是唯一能獲得執政機會的模式,而在下架民進黨已成為多數國人共識下,過去一黨獨大,現在卻逐漸失去領導地位的國民黨也不得不開始放下身段,積極與成立不滿五年的民眾黨結合,希望能藉由在野黨的合作重返執政之路,而這種「老少配」的選舉合作模式,也讓2024年的台灣總統選舉最受矚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有關「藍白合」議題雖已醖釀多時,但因老少配的認知不同,差距過於懸殊,二者的結合並不順利,從2023年10月14日展開第一次會談開始,經過將近一個月的磨合,雙方幾乎仍停留在不斷隔空交火中,互批對方的「以我為尊」立場不夠厚道,始終無法達成初步共識,只是時間不等人,因為不論是採取國民黨的民主初選或是民眾黨的全民調,基本上都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而民調的更迭,也讓民眾黨的「逼婚」之說轉為「通婚」或「逃婚」,若再加上柯主席所謂的「砒霜論」、「猴子理論」,以及「老少配」是否適適合的問題,更讓藍白合的政治氛圍變幻莫測,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因此,謝龍介委員才會有感而發,其認為「政治在你眼前一寸以外都是黑暗的,都是不可預測的」。

整體而言,國人對於藍白合仍是樂觀其成,而若藍白兩黨為顧全大局而不公佈副總統的搭配人選,則除了進一步考量政黨協商之外,似也必須另作籌謀了。

二、民進黨的高民調與執政包袱

有關民進黨的高民調與執政包袱的問題,可分為下列幾個部分來說明。

1.高民調建立在共利結構的基礎上

談藍白合必須考量當前的政治環境與現實考量,觀之過去民政黨的執政歷史,其政策及作為確實不符合人民需求,然而,由於民進黨是從「江湖」走出來的政黨,精於觀察人性,領導人及其幹部大多深懂待人之道,並善用民間口耳相傳的力量造勢,是一個十分會選舉的政黨,特別是當前的執政者更是「英明神武」,上任以後,即預為下次的選舉奠基,在「人」與「財」的政策上大勢改革,前者是打破文官體制,網羅對選戰有功,或對未來選舉有用的人才;後者則是利用國庫為後盾,以執政優勢在中央及各縣市設立體制外的單位,同時頒發各種財經補助政策,用以鞏固中下階層民心(如前膽計劃、光電計劃…等),同時成立各種國家隊(如口罩、快篩、雞蛋…等),排擠非國家隊之外人進入,再以暗渡陳倉或明目張膽之方式,動之以情,散之以財,用以購買人心,其龐大的物力與人力,不僅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共利集團」,而且成為選舉過程中最重要的基本盤(樁腳),且這種「共利結構」牢不可破,若再加上其利益輸送所形成的「外溢效果」,而讓其每逢選舉都可以擁有三成左右的共利新貴支持,而這也是民進黨的施政雖然未獲部分同黨人士之認同,更引發大部分人民的反感,而讓「下架民進黨」成為多數人民的共識,但民進黨卻仍得以擁有高民調的原因。

2.執政者的包袱

民進黨具有執政的優勢,但同時也有執政所引發的貪腐弊案層出不窮的缺點,如風力發電的採購價格高於市場,台南學甲光電爐渣補貼一魚三吃,疫情期間發口罩財、疫苗財、快篩財,八千四百億前瞻建設債留曾孫,巴西蛋進口商超思及過期爭議等,種種缺失罄竹難書,而執政者的腐敗就是在野黨翻身的優勢,問題僅在以在野黨是否能夠因勢力導,並確實加以保握。

3八年魔咒難以克服

台灣已經過多次的總統直接民選與政黨輪替,所需時間約僅有八年,2023年10月20日,根據民意基金會所公布的民調,其依內政部最新人口統計資料進行地區、性別、年齡及教育程度加權,再以抽樣方法採市話與手機並用的雙底冊隨機抽樣,市話占70%,手機占30%,有效樣本1080人,市話760人,手機320人;抽樣誤差在95%信心水準下約正負2.98個百分點。調查中,2024年是否還樂見民進黨再次贏得大選,結果發現僅約三成樂見(35%),有半數以上的人不樂見(54%),且後者比前者多了將近二成(18.8%),若以一個百分點等於19.3萬選民,表示民進黨已經流失了135萬人的支持, 同時增加了120萬新的敵對者,由時勢轉變可以看出台灣的政權轉移難抵八年魔咒,台灣社會已瀰漫第四次政黨輪替的氣氛,這對於執政的民進黨是一項警訊,對在野黨則是一項利基。

三、政黨老少配的困境

政黨老少配是以其建黨歷史長短為依據,老少配各有其堅持,說明如下述。

1.兩黨歷史差距百年

在台灣的政黨政治中,國民黨是中華民國的主要政黨,也是目前最大的在野黨,其前身為1894年11月24日成立於夏威夷火奴魯魯的興中會,爾後先後改組為中國同盟會、國民黨、中華革命黨,1919年10月10日,經孫中山於上海法租界改組而改用國民黨,至今已有105年的歷史。另外,台灣民眾黨(Taiwan People's Party,TPP)是中華民國的主要政黨之一,2019年由柯文哲、蔡壁如等人發起、組建,2019年8月23日經內政部審核通過成為中華民國第350個政黨,是一個成立不到5年的年青政黨,若與1919年改組的國民黨相較,二者的差距正好100年。

2.老少配的意見分歧

在人類社會中,老少配被視為是一個不被祝福的組合,因為不論是年齡、財力、經驗…等的差距甚大,一如兩個年紀相差甚大的政黨結合不易。少者以初生之犢不畏虎之精神全力衝刺;老者則以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老大心態下指導旗,唯少者不知老者意,老者不解少者心,正是老少配意見分歧的基本差異。

3.思考遇邏輯不同

國民黨是百年老黨,不論是人力、財力、資源、政策等均比民眾當高出甚多,然而,前者為宮庭制度,老人政治明顯,缺少活力,更無青年才俊參與其間,思想僵化,沒有創意,大多墨守成規;而民眾黨則是年輕有活力,更懂得如何吸引年輕選票,並隨時引進被國民黨抛棄的人才,因而形成一股銳不可擋的勢力,而其相對年輕與先進的想法與做法,也與老而缺少精進企圖心的國民黨大不相同,在此情況下,藍白合便已存在著極大的認知落差問題。

四、藍白的合與不合

在民心思變,各黨卻因私心而各懷鬼胎,以及政治環境詭譎難以掌握的情況下,有關政黨的藍白合與不合的問題,可分為下列幾個部分來說明。

(一).政黨合作的考量因素

1951年,法國政治學家莫里斯杜瓦傑(Maurice Duverger)在他的政黨論(The Political Parties)一書中,主要是探討關於選舉制度和政黨制度之間關係,並提出著名的杜瓦傑定律(Duverger's law),其是指簡單相對多數決選制會產生兩黨制;而贊同投票制有利於產生第三大黨,比例代表制有利於產生小黨(均為多黨制)。在民主國家中,因為原本支持小黨者為了避免自己手上的選票遭到浪費,從而自動「理性地」轉移給大黨,也就是俗稱的「棄保效應」,導致小型政黨失去了生存空間,並形成所謂的「杜瓦傑定律」,且實施單一選區相對多數制的地區,會經常出現此種現象;而與此同時,主要大黨也不斷擴充其總括性特徵,即盡可能地將所有政見都吸納進來,也加劇了杜瓦傑定律的一再發生。

在杜瓦傑法則(Duverger’s law)中,理性選民的「心理性因素」是影響選舉結果的重要因素,蓋因在單一當選相對多數決的選舉中,理性選民為避免浪費選票,會策略性地投給有希望勝選的大黨候選人。對政黨而言,除非在選舉中有贏得過半票數的把握,否則為避免落選而逐漸被淘汰,可以主動出擊,在選舉上和其他政黨合作,來確保當選的可能性。如在某些選區支持其他政黨,以換取在其它某些選區的勝選;或者是聯合競選,以換取當選後共同執政的利益。換言之,透過政治利弊得失的計算分析,政黨領導人可以在選前聯盟合作,來獲取政黨與自身的最大利益。

另外,即使在選民無法進行策略性投票的情況下,這樣的政黨合作會不會產生兩黨制?或小黨為大黨所併吞,或許這才是藍白政黨領袖對藍白合與不合的重要考量因素吧。

(二).藍白合

在政治現實量下,政黨合則兩利,不合則兩害,因為若是藍白不合,依據各家民調顯示,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將以40%左右的選票當選總統。這不僅會讓期望政黨輪替的60%的民意失望,民眾黨也會面臨泡沫化的危機,在缺乏行政權的情況下,要靠一人政黨來持續發揮政治影響力並不容易。親民黨、新黨在全盛時期分別有46及21席立法委員,至今已少有人記得。因此,藍白合有其現實的考量及其必要性,說明如下述。

1.國民黨聲勢未見大幅好轉

大體而言,國民黨的聲勢無法大勢轉好的原因與國民黨本身及其候選人的特質有關,國民黨是大黨,在黨禁未開放之前,一切均以領導人為核心,濃濃的官腔與士大夫觀念竉罩,一切都以長官為是,即使朝代更迭,上層階級依然都是那批熟面孔,其用人方式也一直没有改變,在輔選無功,年輕人前途無望之下,許多學者專家或青年逐漸轉為他黨使用,國民黨的聲勢更是江河日下,空有百年大黨與千萬大軍的光榮過去,卻未見能與他黨競爭的光明未來,從而造成其選舉聲勢大不如昔的原因。另方面,國民黨所推出的2024總統候選人是一個拙以言辭而勇以執行,且聲勢一度勇冠全國的人物,唯其不善於譁眾取寵的講話模式,雖是言之有物,且是肺腑之言,但難敵能言善道,能抓住時代潮流,並符合青年人期待的他黨候選人,幾度交戰之後,雖有龐大組織的加持,但缺少執政優勢,故聲勢一直未見好轉,這與其候選人的個性及早期疏於表態的不沾鍋有關。

2.民眾黨難以獨撐大局

在藍白合的談判過程中,民眾黨主席高論連連,雖也能看清事實,切中時蔽,但若以當前民眾黨的聲勢來觀察,黨中似只依靠黨主席一人獨撑大局,若無藍白合的議題,將缺乏新聞熱度,亦難發揮政治影響力;事實上,民眾黨主席天資聰穎、深知大局走勢,更知選舉的利弊得失,並能善用其器,他深知藍營有不得不贏的壓力,因而採用「打蛇七寸隨棍上」的哲理,在藍白合未成局之前,盡力抬高談判的籌碼,不急以展開合作的細節,並靜待其最有利時機,以獲得其個人及政黨之最大利益,唯以其小黨之力,亦難以獨撐大局。

3.贊成政黨輪替的民眾占大多數

若以民調高低來觀查,當各黨候選人的民調接近時,有六成左右的國人會集中選票投給侯友宜的可能性增加。若藍白未合,不僅國民黨無法走向執政之途,民眾黨也可能面臨被棄保的命運,故藍白合對雙方均為有利,不合則雙輸,且對兩黨未來發展相對不利。

4.歷史可為借鏡

台灣雖歷經七次的大選,每次的政黨輪替時間約八年,雖然尚未發生政黨合作成功的案例,但國外的政黨結合卻是有例可尋,如2022年南韓的總統選舉,由於執政的共同民主黨施政不佳,民眾殷切期望政黨輪替,然而在野政黨各有盤算,以致在民調上未能具有領先優勢。國民之黨的安哲秀在選前6天決定退選,並與國民力量的尹錫悅合作,最終打敗執政黨推出的李再明,贏得選舉,南韓在野合作達成政黨輪替的目標,值得台灣藍白合的參酌。

(二)   藍白不合

有關藍白合不作的內容可分為下列幾個部分來說明。

 1.政治立場不同

在2024年的總統大選中,兩岸關係牽涉到是否能當選的問題,這期間,民進黨認為這場選戰是「專制與民主的選擇」,國民黨則認為「戰爭與和平的選擇」,但民眾黨認為選擇民進黨不一定就是民主,選擇國民黨也不一定就沒有戰爭。主要因台灣政壇目前的問題都是口號、標題、利益為優先,人民已發覺這種僅止政治語言的口號對事實改變無助於補,而民眾黨的目的就是要給厭惡藍綠標籤的台灣人民一個新選擇。

2.小黨被併吞的隱憂

從2023年5月20日柯文哲正式宣布代表民眾黨參選2024年總統大選以來,選情已經出現重大變化;民眾黨成立只有短短4年,政黨資源與基層實力遠遠落後於成立百年的國民黨與執政多年的民進黨,也形成民眾黨擔心藍白合後被國民黨併吞的隱憂。由於台灣人的「期待改變」,兩黨整合的戰略目標就是要贏得2024大選,唯若依柯團隊的說法,國民黨的態度似乎只是想要併吞民眾黨。

20231024-民眾黨主席柯文哲24日召開記者會親自回應侯友宜專訪談「藍白合」議題。(顏麟宇攝)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24日召開記者會親自回應侯友宜專訪談「藍白合」議題。(顏麟宇攝)

3.多元化的政黨合作

民眾黨認為藍白可以結合,但不要因「逼婚」而結合,雖然國民黨認為逼婚說不宜,而應「先確認結婚對象是那一位」,唯民眾黨為求自救及趁機強大,仍會探索一切的可能性;可以是政策、國會、立法院長等合作,當然也可以是總統參選人組合,合作一定會產生爭議,該如何協調妥協也是藍白合的內容。

整體而言,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雖然認為「藍白最後一定合」,但又認為「藍綠也可以合,綠白也可以合」,顯示其對藍白合又有不同意見,使藍白合似又回到原點。究竟藍白最後是否一定合,影響台灣未來發展,值得國人深心思。

(三).藍白合何去何從

從國民黨與民眾黨對藍白合的觀點與做法來觀察,其主導權在柯主席手上,民眾黨堅持採取全民調,國民黨方面則不斷讓步,同意「全民調」和「民主初選」兩方式合並進行,雙方並可進一步談比例問題,唯民眾黨不願讓步,說明如下。

1.沒有最完美的民調

在藍白合模式中,國民黨提出「開放式民主初選」,與民眾黨提之「全民調」建議差距過大,雙方無結論。因為前者可能造成「代表性不足」、「名冊建置問題」、「準備時間倉促」等三大問題;後者是以雙方共推之「五間民調公司、市話手機各半、採對比式民調,以平均數決定結果』,乃近年來國內大小選舉經常採用的方式,不用比賽基層動員能力,亦無須處理投票資格認定或後續勾稽等衍生問題,唯仍可能有緩不濟急的情形。

事實上,選舉制度各有良窳,若要贏得大選,則無論是哪種方案,都不要成為零和遊戲,如果雙方討論制度設計一直著眼在方案的缺點,無論誰出線,其正當性都會被質疑。制度的選擇是為讓出線者具有足夠的正當性,從整合的角度來看,藍白宜選擇各自讓步的方案,因為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的。

2.情緒性語言充斥

一般而言,政黨的合作必須站在合理公平的前提上,因此,「藍白合作」的方式就是互相尊重,並貫徹在野黨職責,而非共推人選,陷入難以預知的紛擾,每個政黨對自己都要有信心,不要放棄機會、不怯戰、全力迎戰,大黨不疑有「引清兵入關」的疑慮,小黨也不應有「以大吃小」的困擾,否則便難以成局。唯在兩黨討論的過程中,兩軍對陣,烟硝四起,情緒語言充斥,如柯主席的砒霜論、逼婚說、猴子理論說、選不上說,加上其可與任何政黨結合的模糊政策,對藍白合的影響造成重大衝擊。由於情緒之言難讓人心服,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引發黨同伐異,兄弟登山各自努力的不同意見。

3.以「衝突、妥協、進步」策略創造小黨利基

藍白談判期間,柯文哲採用前總統陳水扁的策略「衝突、妥協、進步」,把國民黨玩得團團轉,國民黨其實很想結合,因爲沒有柯文哲的票源,國民黨就不可能會贏,然而,有關「藍白合」的談判,從2023年10月十四日雙方舉行第一次會談過後,一直沒有具體進展,主要是民眾黨藉藍白合議題創造聲量,並試囻從不斷的衝突與妥協中,進一步獲取更大的政黨資源。

4.談判要要有最好準備與最壞打算的認知

藍白合是雙方以下架民進黨政府為最高指導原則,如果雙方均不同意對方所提出的初選辦法,為顧全大局而持續協調,而若雙方堅持己見,則藍白合的會談也沒有意義,只能靜待選民做最後的選擇了。

事實上,談判就是窮極一切可能辦法,不到最後關頭,絕不輕言放棄合作,但要作最好準備、作最壞打算。政治有無限空間,政黨協商也有許多可能,包括治國人才庫與未來方向等,不要侷限於拚輸贏;為了呼應六成民意,政黨合作唯有相互磨合、繼續談判,為了人民共同目標而持續努力。

五.結論與建議

經由前述說明可知,若依當前的政經結構與現行的體制來觀察,執政者所刻意孕育而成的「共利集團」應都瞭解,一旦持政者失勢,不僅其利益被爪分,權位被剔除,甚至還可能陷入牢獄之災,保有現在的政權不變是其最重要的考量,因此,每逄選舉,都能出錢出力,萬眾一心,全力輔選,而且銳不可擋,因而形成一股志在必得的力量,唯三成左右的基本盤終究無法保證當選,必須集結更多的人民參與,或化解在野黨的合作;當此之際,在野黨若不能去除成見,為建立一個更良好的民主社會與一個更清廉繁榮的國家而努力,則「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問題,都將無法獲得有效的解決。

然而,僅管整個大環境對在野黨的結合有利,在野黨的領導人亦深懂合則有利的道理,但在整合之間仍充滿了算計,主要都是因為各有利益考量,無法開誠佈公的分享權利,而在各有盤算,各持己見,小不讓大,大難容小的前提下,眼看距離11月20日的截止時間轉眼就到,藍白合的問題依然未獲解決,在整個大環境要求藍白合的情境下,民氣可用,唯若在野黨不能保持這樣一個難得的機會,則要獲得政權的機會幾乎等於零。

總之,在下架民進黨已成為現代最大黨的前提下,在野黨合則雙贏,不合則兩敗俱傷,值得政黨參考。

*作者為不動產專欄作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