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新加坡─以共存、平等、相互尊重為原則的第三國

2023-11-24 05:30

? 人氣

新加坡在中美兩國的霸權下,以中立的立場,維持與中美兩方的和平關係。 (圖片來源:ORE HUIYING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新加坡在中美兩國的霸權下,以中立的立場,維持與中美兩方的和平關係。 (圖片來源:ORE HUIYING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在2023年10月,我有幸跟隨大九學堂的腳步,前往新加坡參與了「亞洲前瞻峰會」。這次會議的主題是「回顧李光耀對亞洲和全球關係發展的貢獻」,這位政治家在新加坡的歷史中佔據重要地位。峰會中,馬前總統強調了李光耀的兩岸政策,認為兩岸之間應該多交流,兩岸問題應該由兩岸共同解決,這是確保亞洲區域穩定和世界和平的必要因素與關鍵。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第三國的責任與使命

此峰會中,還討論了其中一個重要議題—一個中國。這個問題不只會涉及到民主與專制的爭論,也同樣涉及國際和地緣政治的複雜關係。

李顯龍總理認為忽視這個問題或簡化它的複雜性是非常危險的,第三國應該正視中美之間的問題,並不要與任何一方為敵,並與各個國家保持穩定和平的聯繫。

而我在這次會議中體會到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考量與想法,國際上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有的只是彼此之前互相體諒、互相溝通與互相理解。就如同新加坡的多邊政策,中立也是一種立場,在這個網路媒體發達的時代,我們應該要有自我判斷是非的認知,與在不同角度看待事情的智慧。

多元性是國家的財富

我對新加坡的深度認識始於大學中一門名為「政治學與當代生活」的課程,當時我的老師生動地講述了新加坡的內部政策和國際政治,激發了我對這個國家的興趣。在新加坡公民中,華人比例佔75.94%,馬來人佔15.04%,印度人佔7.46%等等。這種多元文化也體現在語言上,新加坡人可以在公共場合看到四種不同的語言,包括英語、華語(Mandarin)、馬來語(Bahasa Melayu)、和坦米爾語(Tamil)。

此多元性在新加坡的政治體系中也有所體現,因為該國採用相對多數制與簡單多數制的方式進行選舉。這使得在這次參訪中,我經常可以看到選舉看板上,有四種不同種族的候選人並排競選,這反映了新加坡的多元性、包容性和獨特的政治體系。這讓我想到臺灣對於原住民與新住民的政治參與,也有相關已成立或是正在推行的保障措施。

以新住民為例,目前臺灣統計新住民及新二代可投票的人數已超過百萬人,因自2016年起,臺灣政黨也相繼推出具有新住民或新二代身分的候選人作為不分區立委代表,像是是柬埔寨因婚姻移民而來臺灣的林麗蟬和馬來西亞的新住民羅美玲。除了新住民當選不分區立委之外,還有持續正在推動的新住民基本法,這些都顯示新住民與新二代自我認同逐漸提高。雖然臺灣在移民政治這一塊領域,仍有進步的空間,但只要秉持著尊重與友善態度,相信少數群體也能有更多的發展與機會。

組屋政策-居者有其屋

談到新加坡,不得不提到這次參訪到的組屋。我認為這是最印象深刻且認為臺灣值得借鑑的計劃之一,新加坡政府以打造屬於「新加坡人的新加坡」為目標,倡導族群和諧、淡化族群差異的理念,而文化地景的重新編寫成為其中一項強而有力的策略。政府組屋是新加坡國族意識培養的場所,藉由讓各族人民「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增進彼此的互動與瞭解。此方法不僅讓新加坡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就處於一個多元民族的環境,並也能讓新加坡人民從小對不同種族有認同與理解。

此外,組屋社區的打造是國族建構的一塊基石,使居民能夠購買可負擔的公共住宅,印證了「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組屋不僅緩解了住房短缺問題,同時促進了社會的多樣性和融合。新加坡政府對人民的體恤與理解,是我在這次參訪中,感觸甚多的地方。

回顧孫中山在新加坡事蹟

最後,我要特別介紹新加坡的一處歷史景點:晚晴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這座建築於1902年建成,最初名為「明珍廬」,後來由商人張永福購得,並改名為「晚晴園」。這個地方在辛亥革命和孫中山的革命事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成為了同盟會在南洋的總支部。馬前總統對此地深有感觸,表示來了四次皆有落淚,感念孫中山為臺灣的貢獻。有趣的是當地方的研究員導覽完時,馬前總統帶領著我們三十位學員,像歷史老師一樣解說著孫中山在南洋發生的小故事,讓我感到非常的有趣,心中也對馬前總統抱持著感謝,讓我對此地有更多的認識。值得欣慰的是晚晴園在新加坡的歷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並於1994年被指定為國定古蹟,讓當地居民或前來觀光的旅客都能認識到這段歷史。

和平是世界唯一的道路

在這次的參訪中,我看到新加坡在中美兩國的霸權下,以中立的立場,維持與中美兩方的和平關係,使我更理解新加坡做為「第三國」的策略與想法,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值得學習和欣賞的方面。這個國家的多元文化、包容性政策和積極參與國際事務都應該成為我們的借鏡。同時,我們也應該珍惜歷史,如晚晴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它提醒著過去的奮鬥和努力,以及對未來的啟發,並且應該效法新加坡以共存、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原則,建設更加和諧的社會和國際關係。

*作者為大九學堂四期學員,本文為「青年看世界」系列,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