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保真觀點:歐洲農民吵鬧什麼?-台灣怎麼借鏡

2024-04-18 07:10

? 人氣

農業補貼是雙面利刃

農業補貼表面目的是保障農民的生活水準,實則除了造成生產過剩,還會扭曲資源的使用,例如過度消耗水源。這當然也是環保議題。補貼的標準是什麼?就是認為農產品價格太低,於是政府發錢補貼生產成本,然而也就干預了自由市場的運作,最後往往變成補貼金額無限上綱加碼。政府若想減少或取消補貼,再引發農民抗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務農為何需要政府補貼保護?這得分幾方面來看:

首先,民以食為天,沒有政府敢摘下「農為國本」這頂大帽子,以往皇帝每年還得裝模作樣來一次春耕大典,象徵支持農民。都得設法確保糧食的本土生產供應無虞,生怕缺糧造成飢荒,飢民就可能聚成叛軍,李自成不就是如此演變的?本土農民就理直氣壯抵制、排斥進口的農產品。其實忽略了今日國際旅運發達的實況,多數商品是可以國際貿易流通往來互補的,取決的應是各地農產品相對比較的經濟優勢。

其次,如歐盟點出的:傳統生產性農業是相當粗放的看天吃飯,受天候氣象的影響很大,而人類仍無法呼風喚雨掌控天氣及病蟲害。所以農產收成也受自然環境影響,還有豐年歉年的輪迴,不用農藥化肥,農民實在莫法度,因此普遍存有「弱勢受害者」的意識,埋怨政府不照顧。

最後,人類歷史上有將近一萬年時間是農耕社會,我們的基因裡都殘留著「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重農情結,而且是傳統的個體戶小農形象,全民下意識敬佩、體貼、同情、支持小農。2011年WTO部長會議在首爾舉行,討論刪減各國農業生產補貼,南韓農民聚集會場外示威抗爭,台灣也有人跑去,頭綁布條吆喝抗議,返國後津津樂道自己如何對抗韓國警察。但究竟這種抗爭的意義何在?

近日新聞報導南韓尹錫悅政府擴大引進亞洲外勞到農場和漁船工作,但韓人雇主苛刻、環境惡劣,勞資爭議時起。有質疑為何引進外勞苟延殘喘韓國本土農漁牧?直接購買東南亞農產不更乾脆?

小農在全球人口暴增的廿一世紀實有其侷限,主要是難以掌握經營成本,例如怎麼因應穀價漲跌?怎麼面對畜牧養殖的糞便排泄污染?可是叫小農轉型升格為大農非常困難,最後政府只有提出各種補貼政策安撫。歐盟諸國的農民駕駛拖拉機堵路的吶喊聲中,反映的是小農辛酸無奈,龐大的歐盟體制機器也無解。

高雄市農業局與高雄地區農會生鮮超市合作設置小農專區,協助在地農民拓展銷售市場,行銷高雄優質蔬菜、水果。(圖/高雄市農業局提供)
政府與超市合作在生鮮超市合作設置小農專區,協助在地農民拓展銷售市場,行銷優質蔬菜、水果。(圖/高雄市農業局提供)

當然小農體系也有其韌性優點,家庭農場的員工就是家人,艱困時可不計較酬報和辛苦。同時,小農體系收成的農產物也許比較有各家的多樣性,不致於千篇一律栽種同一作物。「FAO」相當支持、鼓勵小農體系,原因是在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農企業的大規模經營體系尚未建立,家庭農場是就業主要途徑,也能滿足當地的糧食供應。看來是社會經濟規模越發達,越不適合小農存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