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大巍觀點:挑戰與機遇—臺灣離岸風電產業的航向

2024-04-20 06:40

? 人氣

離岸風電費率已從「遴選」的躉購價格走向「競價」的企業購售電(CPPA),這也是本次受到關注的議題之一。圖為離岸風電設備。(伊比德羅拉提供)

離岸風電費率已從「遴選」的躉購價格走向「競價」的企業購售電(CPPA),這也是本次受到關注的議題之一。圖為離岸風電設備。(伊比德羅拉提供)

臺灣的離岸風電發展一直受到國內外各界關注,尤其該產業在我國,屬成長期的產業發展階段,因此面臨的各種挑戰層出不窮,近期更是受到各界矚目,如企業能源採購協議(Corporate Power Purchase Agreement ,簡稱CPPA )、相關基礎建設以及產業供應鏈的能量即受到不小的考驗。尤其今年(2024年)第一季初部份,業者提議延後3-2期選商,到4月10日截止遞件時,僅有6家開發商提出申請,更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根據再生能源資訊網的數據顯示(113年2月份月報),臺灣的太陽能裝置容量約為12GW,而從經濟部發布的資料得知,太陽光電併網量僅約2.5GW,與前述之裝置容量12GW仍有所差距,然而該併網量已達到歷年最高,是2016年的近十倍。根據離岸風電區塊開發的預期裝置容量,臺灣的離岸風電裝置容量規劃,在2035年時預計將達到20.6GW。

臺灣再生能源市場面的挑戰

離岸風電費率已從「遴選」的躉購價格走向「競價」的企業購售電(CPPA),這也是本次受到關注的議題之一。當開發商開始向企業售電時,一些問題也浮出水面,例如開發商不易找到合適的客戶!為滿足融資、財務、商業模式等需求,開發商理想的客戶類型,對於電能之需求需符合「長期」且「量大」等條件。然而根據經濟部的統計,在臺灣有望符合理想條件的潛在客戶(大型或巨型企業),僅占整體登記事業量約2%,其他97%的企業則為實力不可小覷,但型態偏中小型或微型之企業,而開發商若要與這些中小型企業簽定CPPA,則須另行透過符合開發商理想規格的再生能源售電業者來承接與協商。

根據經濟部官網資料所載,截至2024年4月17日,共有63家再生能源售電業者登記。其中約5%的業者有機會與離岸風電開發商簽訂CPPA後再轉售給其他中小型企業。換句話說,除了2%的理想型潛在客戶有機會直接與開發商簽訂CPPA外,剩餘97%的企業如果綠電量高於小型或微型再生能源售電業者的能力,可能暫時就只能透過那5%的業者洽談。

為協助更多企業購買綠電,政府擴大實施了「國家融資保證機制」,由國發會與經濟部合作提出了「綠電購電契約保證」搭配「剩餘綠電流通轉售機制」,以促進企業採購綠電,加速再生能源推動,並期待帶動產業鏈連鎖效應。隨著市場進入競價模式,市場對於相對低價的綠電價格的期望也越來越高。然而,考慮到契約規模、國產化需求、供應鏈現況、基礎建設以及相關開發成本的提高等因素,協商空間卻是相當有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