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昨日發出的金融穩定報告,指出今年經濟與金融的幾個重要變數:美國QE(量化寬鬆)退場的後續外溢效應、中國經濟成長減速,以及日本調升消費稅稅率恐不利民間消費3大不確定因素。時至年中回頭看,今年經濟風險確實不低,已不復年初的樂觀了。
美國是全球最大經濟體,其榮枯牽動全球經濟,但美國今年最大的風險未必、或是說不僅來自QE退場外溢效應,而是其本身經濟實質面是否能持續快速復甦。美國去年經濟表現相當強勁,除了首季因氣候因素陷入停滯外,第2、3、4季的成長率分別有4.6%、3.5%、2.2%。不過,今年首季再次陷入低迷,商務部公布最新修訂的成長率數值是衰退0.7%。
美國聯準會(FED)的看法是首季受氣候因素導致成長停滯,第2季之後即可恢復正常成長,就如去年一樣。不過,這次除了氣候因素外,去年尚未出現的匯率因素,可能是一個需要考慮的新變數。歐洲與日本這兩個全球主要央行在大搞QE,加上今年以來已有20多個國家降息,導致國際上美元強勢走升─而且是獨強,影響其出口競爭力;首季美國出口衰退7.6%。如果影響持續,美國復甦力道必然減弱,從而影響全球經濟。
歐洲在祭出QE後,實質經濟面有好轉,較大的風險是歹戲拖棚的希臘危機仍無解,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拉加德2天前才說「希臘脫離歐元區是可能發生的事」。如果真發生,歐元區未必解體,但震盪下滑在所難免。日本則在安倍經濟學成為強弩之末後,去年經濟表現就不佳,今年即使沒有調升消費稅因素,也不必寄望了。
與台灣連動高的中國經濟,今年經濟遲緩相當明確,首季成長率只有7%,而趨勢似乎仍往下走,北京已經以全年「保七」為目標,貨幣、財政手段紛紛出籠。而中國3月以來,出現的單月出口衰退達2位數字的景況,既可看到中國經濟的風險與危機,也可看出全球經濟的遲緩。
其實不僅是中國,台灣、韓國這些算是產品競爭力不錯、又高度仰賴出口的國家,近月出口都出現衰退,台灣4月出口就衰退了11.7%,算是相當嚴重;連印度這個號稱今年經濟可較去年表現好得多的國家,出口也是2位數衰退,從中其實可隱約看到全球經濟與貿易有較去年緊縮的跡象。這是短期性的緊縮,還是會維持相當時日,是相當值得關注,因為它將影響著今年的經濟表現。
台灣去年下半年經濟開始上揚,重要原因應該是靠蘋果產品大賣的「蘋果經濟」帶動,市場當時估計「蘋果經濟」為台灣企業帶來5-8千億台幣的收入,讓經濟成長率增加0.4個百分點。感染了這股樂觀,行政院主計總處年初預測全年經濟成長率就達3.78%,其實是忽略了全球經濟的風險;5月主計總處新公布預測值就下修到3.28%。而由台灣4月出口出現11.7%的衰退看,未來風險仍大。搞不好今年台灣經濟要有起色,仍要靠蘋果產品大賣帶動的「蘋果經濟」撐場面。如果「蘋果經濟」未發功,年底搞不好就要努力「保三」總動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