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重大犯罪讓大眾情緒陷入恐慌,尤其受害者是無辜的受難者,大眾除了擔心自身安危,也讓我們為家人而擔心,在試著想要保護自己與家人的生命的時候,就讓「廢死」議題浮出檯面,更讓廢死聯盟蒙受許多責難。臺灣許多議題總是把人一分為二,不是贊成就是反對,接下來再看多少人「挺」或「反」,然而挺或反的內容究竟是什麼卻不多想,對內容欠缺思考損失的還是我們自己。
廢死聯盟主張什麼?
在溝通時,最忌諱以想像力猜對方,若能設身處地為對方想,雙方溝通漸漸就能取得共識。「廢死聯盟」最常被詬病的是1.該聯盟縱容犯罪,導致犯罪率上升,2.法官受限於該聯盟所以不敢判死刑,與3.廢死聯盟的人都沒有同理心。
在認識廢死聯盟時,首先要認識廢死聯盟從未表示該縱容犯罪,他們所強調的是死刑不該成為刑罰之一,很大的原因就是他們對死刑的認識,或許在指責他們之前更該了解他們的認識是什麼,而且不論任何國家,真正能導致犯罪率上升的是經濟與社會因素,像是貧富差距,臺灣這幾年薪資與物價之間的波動似乎也與這些重大刑案有某些關聯。
第二、廢死聯盟其實影響力很有限,他們只是出來倡導他們的理念,而法院不願判死刑主要原因是1.法院判決需要全面不帶情緒的評估犯人,往往可憐之人有可恨之處,而可恨之人有可憐之處,可憐與可恨的權衡之下,法院判決自然就少了媒體的腥羶色,與大眾所接受到訊息有出入,判決自然就有出入(姑且排除一審菜鳥法官的恐龍判決)。2.法官或是法務部長通常都有法律素養,很早就認識死刑的限制,甚至知道死刑對降低重大刑案沒有幫助,所以就會避免死刑或避免執行死刑。3.臺灣國際地位不佳,所以臺灣在國際舞台上總是盡力保持模範生的形象,而「廢死」是世界的趨勢,長官們也擔心執行死刑對國家形象的影響,若臺灣國際地位像美國、中國,或是日本,執行死刑就不用擔心別人怎麼看了。簡單來說,臺灣減少死刑主要原因是法官與法務部長的法律素養,與臺灣受限於國際。
第三、廢死聯盟裡也有犯罪受害人,他們不光是理智上能同理,甚至親身體驗犯罪,他們也愛他們的家人,當然也有同理心。
臺灣有非常高的贊成死刑的比例,這也讓宣告贊成「廢死」理念時顯出極大的勇氣,尤其是民眾常以「恐嚇」、「毀謗」,與「公然侮辱」等方式回應。當民進黨內台北市長初選時,律師顧立雄先生無緣晉級,許多網路民眾表示不願意接受這廢死的律師。當民眾表達強力的意志,政治人物只要順水推舟自然能收割強大民意,他大可以說自己反悔了來順從民意,但是他仍逆著民意,不禁要問他是否有什麼利益或是理念支持著這個人。或是其他國家選擇「廢死」的原因是什麼。討論「廢死」,或許我們該思考死刑的功能與意義是什麼。民眾對於死刑認識不足可能就會有錯誤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