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史詩長片《賽德克.巴萊》,你絕對忘不了林慶台的眼神。林慶台是宜蘭家扶中心第一代認養童,在認養計畫中接受多年的協助。
這位出色的素人演員,不但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福山教會傳道人,放下演員的光環後,近年他也來到新店偏鄉,想要幫助失去存在價值感的泰雅族人,重新拾回自信。
「童年的回憶很美好,我們每天起床便拿著外公做的彈弓,到處去打鳥,也有很多陀螺等童玩,可說真的無憂無慮。」林慶台回憶兒時生活說,在山上的部落過著耕作生活,其實體力勞作並不辛苦,但要到學校去學習漢人的語言與文化,還要忍受欺壓,這點才辛苦。
林慶台的父親是泰雅族人,也是原住民開拓基督教傳教的先河,足跡不限宜蘭等台灣北區,也遍及台中、桃園等泰雅部落。因為做事很認真,成為族裡的出名人物,林慶台小時候也會與父親越過桃園、新竹的高山,穿山越嶺到處徒步去傳教。
一九六六年,他的父親因為過度勞累、營養不良,不幸肝癌過世,那時林慶台才只有五歲。他不久就隨著母親、弟弟和兩個姊姊搬到宜蘭南澳,與外婆住在一起。
父親過世後,母親接下傳道職志,因此很忙碌,多半是由外婆幫忙照顧孩子。一九六九年,他成為宜蘭家扶中心第一代認養計畫受助童,一直受扶助到國中二年級為止。
在林慶台記憶中,小學三年級時,家扶中心就已經深入到宜蘭大同鄉山區進行家庭扶助。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加拿大的認養人,成為林慶台與姊姊的「乾爸爸」、「乾媽媽」。這些異鄉善心人士會從遠方捎來照片,聖誕等節日也會專程寄卡片與禮金給孩子們,為他們帶來不少溫暖。
對那時的林慶台來說,收到禮物很開心,但只有寫感謝回函,成為一件苦差事,因為他一直到國小五年級,才會寫自己的名字,被強迫學習漢人的語言與文字,對他來說並不是愉快的經驗。
不過,孩子們只要有陪伴與關愛,就很容易感受到陌生人的善意。一開始,看到外面世界的人來訪視,部落孩子很害羞,心裡有點害怕,也不太懂得說國語。一直到接受家扶協助一年多後,這些大哥哥、大姊姊到部落裡舉辦營火晚會等團康活動,孩子們才慢慢知道,這群人想來幫助他們。
林慶台記得,他曾隨著家人到過宜蘭家扶中心、參與宜蘭所舉辦的活動,給他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當時交通不發達,部落生活也很封閉,因此進出部落都以步行為主。從林慶台居住的部落到宜蘭市,早上八點出發,要傍晚四、 五點才會到。
再辛苦,也不放棄
不過最讓林慶台開心的,就是家扶中心所發放的物資與認養扶助金,「他們總是會拿孩子最喜歡的東西送給我們,包括衣服與鞋子等,一打開就非常驚喜,穿上後也覺得很光榮,期待著下一次的禮物,心裡很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