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台灣的孫中山」的台灣民主社會運動先驅蔣渭水,其骨灰經歷在台北的3度遷葬後,終於將在17日落葉歸根,歸葬家鄉宜蘭櫻花陵園的「渭水之丘」。這天同時也是蔣渭水與林獻堂等人創立「台灣文化協會」94周年紀念。而移靈的過程將繞行宜蘭街頭,還原1931年蔣渭水葬儀當日,來自全台各地的5000餘民眾沿街送葬的「大眾葬」歷史場景,開放民眾到場追思。
蔣渭水1890年生於宜蘭,1931年因感染傷寒症,病逝於台北醫院,安葬於台北大直公墓。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大直公墓被列為軍事要塞,蔣渭水靈骨被迫暫厝台北關渡慈航寺;戰後的1952年,由昔日同志出版《蔣渭水遺集》募款,遷葬於六張犁的第六公墓。
位於六張犁的墓園裡,立有1座「革命先烈蔣渭水先生之墓」墓碑,然因公墓環境缺乏規劃,50年來,矗立著高聳碑石的六張犁空曠坡地已是墓碑林立、雜草樹木叢生,從山下望去幾乎無法辨識,後台北市政府曾修建步道,與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共同整理墓園,才大為改善;2011年,蔣渭水逝世80周年紀念會,蔣渭水長子蔣松輝在監委、《蔣渭水傳》作者黃煌雄的引薦下,向宜蘭縣長林聰賢提出歸葬宜蘭申請後,才終得以魂歸故里。
渭水之丘不立墓碑 象徵兩袖清風
地處山區的「渭水之丘」,位於宜蘭櫻花陵園的最高點,能俯瞰蘭陽平原與太平洋,視野開闊。除墓地以蔣渭水之名命名外,聯外道路也以蔣渭水的字「雪谷」為名,取作「雪谷大道」。墓園設計成橢圓形平台,上方種滿草皮、不立墓碑,周邊步道環繞,是由從台北遷居宜蘭的建築師黃聲遠,與家屬共同討論設計而成。蔣渭水孫子蔣朝根表示,這是象徵蔣渭水兩袖清風、主張眾人平等的精神。平台立有中、日文版本的蔣渭水著作「臨床講義」鉛版,供民眾拓印留念,並種植一棵樟樹,象徵生生不息;蔣渭水靈骨則是將安置在平台的白色石板之下。
還原「大眾葬」 從台北起靈 巡禮宜蘭蔣渭水故居
10月17日是蔣渭水與林獻堂等人於1921年創辦台灣文化協會的94周年紀念日,宜蘭縣府與台北市府自8日開始,與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共同籌辦「上醫醫國、渭水歸葬」的追思系列活動,包括蔣渭水「開窗」公共裝置藝術展、紀念音樂會等;17日則將在宜蘭市區還原當年師法孫中山的國民體制葬儀「大眾葬」,舉辦「渭水歸根巡禮」儀式,上午從台北起靈至宜蘭後,禮車車隊將巡禮7個有關蔣渭水的紀念據點,包含蔣渭水故居、文昌廟、城隍廟、昭應宮等地,完成巡禮後,在渭水之丘舉行歸根儀式。
17、18日下午則將舉行2場名為「蔣唱會」的蔣渭水紀念音樂會,邀請到許多社運歌手演唱;17日有陳建瑋、陳明彰、以莉‧高露、林生祥、滅火器樂團與吳音寧;18日則有農村武裝青年、拷秋勤、台北市立國樂團等演出。
原六張犁的蔣渭水墓園,北市文化局表示已列為歷史建築,將以手稿等文物回歸,做為衣冠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