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居世界「心臟地帶」中亞炙手可熱 日本、美國爭相拉攏

2015-10-30 21:36

? 人氣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與烏茲別克總統卡里莫夫(Islam Karimov)(美聯社)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與烏茲別克總統卡里莫夫(Islam Karimov)(美聯社)

近來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和美國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接踵造訪中亞5個國家:哈薩克(Kazakhstan)、吉爾吉斯(Kyrgyzstan)、塔吉克(Tajikistan)、土庫曼(Turkmenistan)、烏茲別克(Uzbekistan)。從日程上看,凱瑞訪問重心在於推動美國與中亞國家的安全合作,安倍之行則旨在強化日本與中亞的能源、經貿和投資合作。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中亞:400萬平方公里的世界「心臟地帶」

中亞地區被一些地緣政治學者,特別是陸權論者視為世界的「心臟地帶」,他們認為掌控這一地區對控制歐亞大陸進而控制整個世界具有關鍵作用。蘇聯解體之後,隨著中亞各國「去俄化」以及中國、美國的介入,俄羅斯在中亞影響一度下降。中亞5國總面積超過400萬平方公里(台灣的111倍),總人口約6650萬,總國民生產毛額(GDP)約2950億美元。

中亞5國地圖(維基百科)
中亞5國地圖(維基百科)

安倍23日至28日的訪問,是日本首相9年來首次訪問中亞,隨同訪問的還有龐大的日本企業家代表團。訪問結束之後,日本宣布斬穫270億美元合同,並承諾今後5年內向中亞各國提供250億美元的發展援助資金。

中亞大城阿拉木圖(維基百科)
中亞大城阿拉木圖(維基百科)

有日本媒體認為,安倍此訪不僅為謀求獲得更多中亞國家資源,也想借此遏制中國在中亞地區的影響力,中國近來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把中亞定位為戰略要衝。

凱瑞:一趟行程遍訪5國

凱瑞30日從維也納啟程的訪問則是創下先例:首度有美國國務卿在同一趟行程之內,一口氣走訪中亞5國。在吉爾吉斯首都比斯凱克(Bishkek),凱瑞將主持「中亞美利堅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 of Central Asia)的開幕典禮與美國大使館的落成啟用典禮。

烏茲別克歷史名城撒馬爾罕(Samarkand)(維基百科)
烏茲別克歷史名城撒馬爾罕(Samarkand)(維基百科)

在烏茲別克歷史名城撒馬爾罕(Samarkand),凱瑞將與中亞5國外長首次舉行「5+1」對話(C5+1),主要議題是地區局勢和安全問題。

在哈薩克首都阿斯塔納(Astana),凱瑞將與哈薩克政府展開「美國─哈薩克戰略夥伴對話」(U.S.-Kazakhstan Strategic Partnership Dialogue);並前往納札爾巴耶夫大學(Nazarbayev University),以中亞的角色為主題發表演說。

土庫曼首都阿什哈巴特(Ashgabat)的總統府(維基百科)
土庫曼首都阿什哈巴特(Ashgabat)的總統府(維基百科)

之後凱瑞將前往土庫曼首都阿什哈巴特(Ashgabat)與塔吉克首都杜尚貝(Dushanbe),與兩國高層官員會談,並在11月3日為這趟中亞5國行畫下句點。

美國:削弱俄羅斯在中亞的軍事影響力

鑑於美國已推遲從阿富汗撤軍,加上塔利班活動猖獗,美國勢必謀求強化同中亞國家的安全合作。有報導認為,不排除凱瑞借此行增強美國在中亞的軍事存在甚至設立軍事基地的可能,並認為凱瑞訪問意在削弱俄羅斯與中國在中亞的軍事影響力。

美國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美聯社)
美國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美聯社)

經濟議題也在凱瑞訪問日程之中。美國曾提出「大中亞」和「新絲綢之路」計畫,期望以阿富汗為中心,建設貫穿中亞和南亞各國的交通、通信和油氣管道,推動區域國家全面合作,形成由親美國家組成的地緣政治板塊,但實際進展緩慢甚至停滯。

吉爾吉斯的瑪納斯空軍基地(Manas Air Base)(維基百科)
吉爾吉斯的瑪納斯空軍基地(Manas Air Base)(維基百科)

近年來,俄羅斯採取一系列措施重振在中亞的影響力,而美國因2005年5月的安集屠殺延事件(Andijan massacre)而疏遠血腥鎮壓抗議民眾烏茲別克,在吉爾吉斯的瑪納斯空軍基地(Manas Air Base)又於2014年6月遭到關閉,影響力顯著削弱。凱瑞今年的中亞行,也被認為是想挽回頹勢,破壞俄羅斯推動的歐亞一體化戰略,避免美國影響力被進一步削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