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Hardware真的很Hard嗎?

2015-12-04 06:40

? 人氣

Hardware真的很Hard嗎?(資料照片,余志偉攝)

Hardware真的很Hard嗎?(資料照片,余志偉攝)

前陣子我在大概一週內跑了香港、深圳、北京和上海四個城市,跟許多中國的創業家和風投交換了對於硬體新創的意見,我發現在這個甫崛起不久的風險新創類別中,不管是風險投資人或者創業家本身仍然存有許多誤解。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帶著誤解的風險投資人頂多就是不進入硬體投資領域,但創業家帶誤解創業的話,可能會導致錯誤的產品發想和營運策略,所以我想透過這篇文章來探討一下。

這波硬體創業在歐美興起以來,大家琅琅上口的一句話就是馬克・安卓森所說的「Hardware is hard」,我常開玩笑說如果我每次有人跟我講這句話就給我一美元「心理諮詢費」的話,我自己現在已經是一隻獨角獸了。

但hardware真的很hard嗎?

我的看法是:hardware的確有hard到,但沒有比一個lean startup想做「又另一個」O2O的商業模式去跟大陸那些動輒募資上億美元的對手硬幹hard。

事實上,硬體新創難的部分是「可見的風險(visible risk)」。一般投資人和新創認為硬體很難的理由不外乎「製造(manufacturing)」和「零售(retail)」,相對於網路新創可以關起門來躲在電腦螢幕後面造車,硬體新創必須親自涉入亞洲的製造供應鏈(台灣、深圳和香港等),也得打通各個國家各種不同規模和營運模式的零售商(Amazon、Best Buy、Target、Home Depot等),這些東西對於已經習慣精實創業的網路創業家來說,用想的就覺得很煩,因此就下了一個「很難」的結論。

但這些東西真的很難嗎?

在金融術語中,風險(risk)和不確定性(uncertainty)是兩種不同的概念。風險(risk)是可以透過數學模型或者經驗去估量並且控管的,不確定性(uncertainty)則是完全無法模型化、無法估量的。

風險因為可見度比較高,因此可以透過各種方式去過濾和控管。比方說,早期新創投資的合約中常見的創始人股權重新分四年攤提(re-vesting),就是用來控管很明顯的資訊不對稱。成長基金在新創後期所投入的成長資本通常採取附有優先股利率的可轉換優先股形式,也是用來控管成長期相對可見的風險。

不確定性則完全無法控管,例如早期投資人可能可以透過創始人股權重新攤提去避險資訊不對稱的部分,但卻無法控管創辦人是否會因為與女友分手而一厥不振,或者晚上騎自行車下班回家時被酒駕司機給撞死。

換句話說,在風險資本的世界中,可見的風險反而是相對容易理解而且可以(透過估值或者各種投資條件)控管的,但不可見的不確定性才是真正讓風險資本家夜不成眠的部分,也就是真正「難」的部分。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